北海市2025年智慧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09-16 09:34

2025年以来,北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加速推进智慧农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北海市统计局于8月10-20日,通过与相关部门座谈调研、实地调研、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问卷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北海市智慧农业发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北海市建成设施蔬菜大棚5.2万亩,规模稳居全区首位,其中智能化设施种植面积2300余亩,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覆盖3450亩。生猪存栏量达75.05万头,智能监测精准饲喂覆盖16.2万头,家禽智能监测覆盖260万羽,精准饲喂覆盖140万羽。水产养殖面积58万公顷,智能增氧技术覆盖鱼类651公顷、虾类2514公顷。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1个,深水网箱标准箱1876口,小拱棚对虾养殖2.7万亩,工厂化养殖水体17.7万立方米,设施渔业规模居全区前列。在接受问卷调研3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90.0%在农业生产、管理、经营与服务等环节应用到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模式(占40.0%)、精准农业/数字农场模式(占30.0%)、订单农业+智慧生产模式(占30%)。

(二)智能技术应用成效显著。北海市智能农机装备全域推广无人机直播与植保技术覆盖一县三区,2025年春耕春种期间,全市投入农业生产农机具达2万台(套)以上数字化养殖成效显著,海鸭蛋产业实现一品一码溯源,21家企业纳入追溯系统,合天宝龙5G智慧海鸭养殖基地实现水质监测、自动投喂及全流程溯源,北海凤集生态农业科技公司通过建设凤集蛋鸡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生产全流程数据化,带动蛋鸡产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动物检疫体系智能提升,AI智能关联生猪入场、检疫信息,构建闭环溯源链,为2000余家肉商生成电子溯源二维码,扫码可追溯全流程数据。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智慧渔业”现代渔业格局,积极推广渔船使用渔船北斗卫星通信、电子渔捞日志等船用终端和数字化捕捞装备,完成北海市渔港视频监控接入项目以及涠洲、铁山港区AIS基站的建设,银海区已建成北海市首个“智慧渔港”。2025年,重点推进“北部湾陆海接力智慧渔场养殖装备与新模式”项目,开工建设集抗风浪网箱及宜机化筏架一体化的高稳型深远海养殖平台“北部湾一号”。应用了智慧农业相关技术或设备的受访户中,70.0%受访户对应用效果评价很好,应用的智慧农业相关技术或设备主要有智能化农机装备如农业机器人等(占55.5%)、智能灌溉系统如水肥一体化等(占40.7%)、土壤墒情/养分传感器(占22.0%)。

(三)智慧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智慧农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集中体现,通过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现代农业管理来突破传统要素约束,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调研中了解到关于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77.7%受访户认为降低了生产成本(人工、水肥、农药、饲料、能耗等),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63.0%认为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38.0%认为实现了精准管理,提高了决策效率,降低生产风险(病虫害、气象灾害预警)。86.7%受访户认为智慧农业在未来5-10年对其所在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能显著提升竞争力。33.3%受访户有明确计划在未来1-3年内引入新的智慧农业技术或扩大现有应用,66.7%正在考虑中。

二、智慧农业发展需要关注问题

(一)政策与资金支撑不足北海在智慧农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有限,缺乏针对智慧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以及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智慧农业项目未获得专项债的重点倾斜,资金缺口制约了技术推广和规模化应用。北海市现有政策覆盖不均衡,更多聚焦示范园区和规模化企业对中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扶持不足。同时经济部门对智慧农业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少,多元投资渠道尚未建立,智慧农业在技术研发等环节资金紧张。此次问卷调查中33.3%受访户认为当前智慧农业在本地区推广和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相关政策支持不足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46.7%受访户表示未享受过与智慧农业相关的政策或社会支持。

(二)智慧农业新技术应用成本较高。智慧农业依赖高精度GPS接收器、遥感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与系统,设备的购置及后续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普通农户和中小农业企业无力负担,此外,大数据相关处理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使得技术推广受限。本次问卷调研未使用智慧农业技术或模式的受访户未使用原因都是因为投入成本过高,收益不显著尚未明显见效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北海市应用较为普遍的智慧农业技术就是利用植保无人机播种、洒农药,主流购买的用于洒农药及播种的无人机主要为大疆、极飞公司出产的四轴植保无人机,按不同规格,无人机单价从3.2万元-7.5万元不等。智能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以钢管简易拱棚为例,每平方米造价35-45元,基础滴灌系统每亩500-1000元,智能水肥一体机简易型价格5000-10000元,若是高端的物联网机型价格则在8万元以上。且这些智慧农业设备除了采购价格高昂,使用中也要定期投入资金进行维修和养护,这就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打击了农户使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积极性。

(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智慧农业涉及物联网、大数据、AI、无人机操作等新兴技术,但北海本地从业农业生产人员仍以传统农民为主,缺乏相关技术背景。目前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多数流向大城市或更高薪行业,少有年轻人留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农业技术岗位薪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年轻人才投身智慧农业领域。而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及设备,不管是智能无人机的操作、智能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维护还是物联网、数字农场等技术的应用,均需要大量具备农业知识的人才进行操作。而且这些技术及设备在使用中也会不断进行设备维护及技术的更新迭代,这就需要农民具备更加完善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此次问卷调查中,60%受访户认为当前智慧农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紧缺70%受访户认为当前智慧农业在本地区推广和应用的障碍之一是缺乏专业人才,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三、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强化政策扶持与金融支持,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政府需制定专门的智慧农业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对购买智能农机、传感器等智慧农业核心设备的农户和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购置补贴。同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相关企业税费,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智慧农业的低息贷款、农业供应链金融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农业项目投资,拓宽农户的融资渠道制定智慧农业发展工作方案,推动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持如无人植保飞机、北斗导航监控设备、水稻精量播种机等绿色高效农业机械装备和技术推广应用利用AI系统、分析土壤、气候数据、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智能灌溉、农业市场等,为农作物种植提供精准建议,提升农业效益。指导服务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向上争取扶持项目,推进规模化养殖智能化改造。

(二)多措并举降低应用成本。一是要强化政策扶持与金融支持,降低初始投入门槛。二是要促进设备资源与数据共享,鼓励北海当地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合作社等形式联合起来,共同出资购置智慧农业设备,降低单个主体投资压力。还可以搭建北海市智慧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不同主体间的数据互通与共用,避免企业和农户重复投入采集设备和分析系统。三是推动技术应用与优化,引导北海市智慧农业项目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设备,方便后续维修与升级。支持北海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场景,研发具有成本优势的技术设备,有效降低了能耗和使用成本

(三)加强人才培育,激活创新动能。加大智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结合北海农业实际,推出相应的人才引进计划,通过提供住房补贴、项目奖励等优惠政策,引进更多智慧农业人才同时积极同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技术本地化落地。组织开展“智慧农业进乡村”活动,重点推广智能大棚管理、病虫害无人机防治、蜜蜂授粉、精准施肥等实用技术。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通过线上线下向农民推广应用更多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提升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培养出更多的智慧农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