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2025年智慧农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09 15:37

智慧农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集中体现,正逐步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柳州市农业亟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绿色竞争力,抢占智慧农业发展先机,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深入了解柳州市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柳州市统计局于2025年8月,特依据相关调研问卷数据和对智慧农业发展情况代表性较强的柳城县共计35个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电话考察与访谈相结合形式,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一)经营主体基本情况

1.年龄与教育结构。经营主体负责人年龄分布较广,30- 45岁占比较大;占总调查对象的45.7%。受教育程度以初中、高中/中专为主。

2.主体类型多样。包括规模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等。其中,以种植养殖为主的规模户和家庭农场数量较多,共有22个,占总调查对象的62.9%。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户、拓展市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业企业则在技术引进和产业化发展上具有优势。

3.经营活动多元。主要经营活动包括农作物种植(蔬菜、园林水果等)、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林下经济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等。其中,农作物种植是最主要的经营活动,蔬菜、园林水果种植规模较大,已建成20亩以上规模设施蔬菜基地19个,配套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现代化设施,技术示范效应明显。

(二)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情况

1.智慧农业发展主要模式单一。共13个调查对象将智慧农业应用到生产、管理、经营与服务中,其中,智能化养殖模式应用6个,占比46.2%。农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模式是应用层面最低的,仅有1个经营主体使用。

2.应用领域广泛。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生产环境监测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2025年上半年,柳城县龙头镇瓦窑村今年新挂果的300亩枇杷,亩产1200斤;东泉镇大樟村杨梅林果实饱满,吸引客商收购;沙埔镇古仁村1200棵嘉宝果树,丰产丰收;社冲乡冲江村1600亩巨峰葡萄进入田间管理期,通过扭枝技术提升果实品质,预计亩产3000斤;社冲乡无忧村90亩燕窝果大棚基地得以丰收,单果收购价30-100元/斤,销往全国多地。

3.技术与设备应用。土壤墒情/养分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如农业机器人等)以及农业物联网平台等技术和设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在伏虎华侨农场的茶园,应用了智能灌溉系统和环境监测传感器,实现了精准灌溉和对茶园环境的实时监测,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三)智慧农业发展模式

1.精准农业数字农场模式。在部分规模化种植区域,通过收集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数据,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例如,2025年广西“糖油双增”重点农业项目在柳城县东泉镇由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采用智能施肥软件实现精准施肥,采用宽行丛式种植模式(甘蔗行距2.4米+套种4行花生),降低生产成本约15%,该项目通过智能技术与传统农艺结合,成功实现"一地双收",为南方蔗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粮油协同增产方案,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智能化养殖模式。在畜禽养殖领域,应用智能设备监测动物生长环境、健康状况和行为模式,实现智能化喂养和疾病预警。虽然目前应用范围相对较小,但一些现代化养殖场已经开始尝试引入相关技术,提升养殖效益。

二、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技术与人才问题

1.技术复杂难掌握。智慧农业相关技术和设备操作复杂,对使用者技术要求高,缺乏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农民在面对新设备和新技术时,存在操作困难,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2.人才短缺引困境。农业领域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智慧农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支持。尤其是在偏远农村地区,人才匮乏问题更为突出,制约了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二)成本与收益问题

1.初期投入成本高。智慧农业设备、系统和平台价格昂贵,对于大多数经营主体来说,一次性投入较大,资金压力大。例如,一套完整的农业物联网监测系统和智能灌溉设备,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万元,每年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开支,从调查对象看仅有3个大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100万元以上。

2.回报周期长效益慢。智慧农业建设投资回报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部分经营主体对投资智慧农业存在顾虑。一些经营主体在投入资金建设智慧农业设施后,由于市场波动、技术应用效果尚未充分显现等原因,短期内未能获得预期收益。

(三)基础设施问题

1.网络覆盖待完善。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足,信号不稳定,影响智慧农业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功能的实现。这使得一些依赖网络的智能设备和管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2.电力供应不稳定。部分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制约了智慧农业设备的持续运行。如一些智能灌溉设备和养殖场的温控设备,因电力问题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农业生产。

(四)政策与数据问题

1.政策支持需加强。相关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或落地难。如补贴政策的申请流程复杂,贷款政策对农业经营主体的门槛较高,保险政策覆盖范围有限。这使得许多经营主体在发展智慧农业时,难以获得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不同系统/平台数据难以互通共享,数据获取困难或数据质量不高,影响了智慧农业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例如,农业生产数据、市场销售数据和气象数据分别由不同部门或企业掌握,难以整合分析,无法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

3.物联网、大数据方面。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在农业领域属于新生事物,广大农户接受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疑虑。农户的态度、文化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限制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物联网设备专业性比较强,设备比较多,需要专门技术人员维护。实际生产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转。而设备安装公司的质保期有限,限制了应用和发展。

三、智慧农业发展建议

(一)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

1.开展专业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农业从业者,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培训课程,包括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智能设备操作等,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可以邀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进行授课,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现场教学。

2.鼓励人才返乡创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投身智慧农业建设,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提供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技术人才回到农村创业。

(二)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1.优化政策扶持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和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优化金融保险政策,如设立智慧农业发展专项基金,为经营主体提供低息贷款和保险补贴。简化补贴申请流程,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

2.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农业领域,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共同推动智慧农业项目建设。例如,吸引企业投资建设智慧农业园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提升网络覆盖质量。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确保智慧农业数据传输畅通。推进5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支持。

2.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加强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和改造,确保电力供应稳定,满足智慧农业设备的用电需求。对智慧农业项目给予用电优惠政策,降低用电成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