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规模以上工业R&D活动(企业研发)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1 18:23 来源:北海市统计局

R&D(researchanddevelopment),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称之为研究与实验发展,简称研发。

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地区)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国(地区)的R&D水平体现着一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一个企业的R&D水平,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此,本文通过对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情况的调查,对北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产出等情况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北海市工业科技实力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的主要特点

(一)企业研发自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创新活跃逐渐增强。

2016年北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9家,有研发活动的企业33家,自主研发参与度由上年的12%提升到15.8%,提高了3.8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活跃逐渐增强。

(二)企业研发人员队伍壮大,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2016年北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1045人,首次突破1千人,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全时人员就达841人,增长3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中博士、硕士人数增加,比上年增长31.5%,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三)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投入扩大,强度提高。

2016年,北海市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投入达2.81亿,增长64.7%,创历史新高。其中企业资金2.75亿,政府扶持0.05亿,其他资金为0.01亿。

(四)大中型企业支撑企业研发增长。

2016年,北海市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2.24亿,增长2倍多,为212%,支撑北海市企业研发较快增长。全市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全部规模以上全部工业的79.7%。如下图:

(五)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作用一枝独秀。

高新技术企业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居民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2016年,北海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27家,研发人员就有853人,平均每个企业研发人员32人,远高于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只有5人的比例。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6%,也高出全市5个百分点。人才的密集带动知识、技术的密集。2016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研发的新产品75项,占全市的69.4%;有效发明专利245件,占全市的84.4%;已被实施的233件,占全市的92.3%;新产品产值58.1亿,占全市的95%;实现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1.4亿,占全市的63.1%;研发经费内部支出2.67亿,占全市的95%。为北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向高端制造、智慧制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北海城市发展泼墨挥毫。

(六)两大园区成为企业研发集聚区域。

市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北海市企业研发集中区域。2016年两个园区研发企业15家,虽然占园区企业的19.5%,仅高于全市3.8个百分点,但研发人员占全市研发人员的64%,研发经费内部支出1.88亿,占全市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67%。研发产出中,新产品研发项目50件,占全市的46.3%,有效发明专利145件,占全市的50%,已实施专利116件,约占全市的50%

(七)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研发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类。目前北海市涉及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3大类,共46家企业。2016年,北海市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研发情况见下两图:

(八)企业研发区位优势逐渐体现。

1、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位列第一。201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6市规模工业企业2299家,比上年减少46家,其中只有北海和钦州有新增企业,北海新增16家,钦州12家,其他4市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玉林就减少49家。

2、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提高。北部湾经济区有研发企业234家,其中南宁153家、北海33家、玉林17家、钦州14家、防城9家,崇左8家。占经济区研发企业比重分别为南宁65.4%,北海14.1%,玉林7.3%,钦州6%,防城3.8%,崇左3.4%。北海研发企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

3、研发实力逐渐提升。北部湾经济区有研发机构(技术中心)的企业94家;其中南宁56家,北海11家,玉林10家,钦州、防城各7家,崇左3家。

4、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领跑经济区内各市。2016年北海市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2.81亿,增长64.7%,其依次是防城20.7%、南宁13.4%、钦州12.8%、其他3市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玉林85%,崇左42%

(九)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果凸显。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科技和经济融合,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2016年北海市企业研发产出效果明显好转。

1、专利质量提升,发明创造水平提高。

2016年,北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13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4件,占专利申请68.1%,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达到290件,增长39.4%,其中已被实施专利累计就达233件,占有效发明专利的80.3%,比上年提高了51.4个百分点。专利所有权转让达36件,而2015年仅2件。专利质量提升明显,发明创造水平提高。

2、研发与经济增量提质有效融合。

2016年,北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产品项目达108项,增长33.3%;新产品产值达61.2亿,增长27.7%;新产品出口交货值27.3亿,增长238.6%,2倍多;实现的新产品销售收入81.4亿,增长96.8%,近1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

3、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的1项,发表科技论文27项,拥有注册商标51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2016年北海市研发企业投入强度仅0.14%,低于全区0.37%0.23个百分点。在全区14个地市里位居中下,与全区最高的柳州比,不足柳州的2成。如下图。

(二)产学研融合紧密性不够。

2016年企业研发活动调查显示,北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173个,其中与高校合作的仅11个,占研发项目的6.4%,投入研发经费102.7万;与境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的27个,占15.6%,投入的研发经费108.1万,不足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1%,容易阻碍高校、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升级;不利于高新技术成果引进和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北海市。

(三)小微企业创新活力不足。

北海市2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33家,研发活动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8%;大中型企业58家,有研发活动的14家,占大中型企业的24.1%;小微企业151家,有研发活动的19家,占小微企业的12.5%,远低过有研发活动的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近1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由于研发人才短缺,资金周转不快,迫于多方原因,虽有创新意识,但付诸行动的不多,造成小微企业创新活力不足。

(四)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

从国家、自治区到市到县,这几年一直不断出台了很多与企业创新有关的文件政策。但在实际走访企业调研时,发现有些负责企业研发的科技管理人员对国家优惠政策领悟不够,也少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尤其是企业自选研发项目,更是对政策的把握不到位,错失优惠政策的扶持。

三、意见和建议

(一)各级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投入和扶持,对有研发意愿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怀。

(二)要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上求突破,提高产学研的进一步融合。

北海市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在大多数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并不是主角而是配角。一是有能力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二是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紧贴企业搞研发,形成产学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要在建立人才辈出机制上求突破。

近年来,北海市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研发人才依旧短缺,流失严重。要想留得住,呆得久,企业要给拔尖的中青年人才以施展身手的舞台和独挑大梁的机会,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努力让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崭露头角,激发各类创造源泉。

(四)营造良好环境,为企业研发的发展提供保障。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研发经费逐步增长的政策措施,健全研发投入体系。完善税收优惠、创新产品激励和奖励、收益分配等政策并大力宣传到位。

(五)筑巢引凤,加快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通过对北海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的优势,如何在政策环境上下功夫,加快研发成果转化转移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高技术产业(制造业)集群,实现产业发展对研发的需求,鼓励企业与科研联动,用创新的成果再促产业的升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