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关于中草药材产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12-13 09: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进一步了解掌握贺州市中药材产业情况,贺州市统计局组织开展中药材种植情况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贺州市生态环境优越,药材资源丰富,是得天独厚的中草药产出地和集散区,贺州市全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发展,中药材种植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但也存在资源要素欠缺、产业链条偏短、基础设施薄弱、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等问题需重点关注。

  一、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2023年,贺州市中草药材产值6.7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2.2%,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5个百分点。据农业部门预计,2024贺州市中草药材面积13万亩,产量6万吨,产量增长30%以上,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7个百分点。目前,贺州市拥有一定规模面积(50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50多个建成中药材类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76个,其中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个(昭平县华泰中药材产业示范区、八步区森林仙草健康产业示范区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岭药谷休闲康养示范区);打造1个自治区中药材基地示范县(区)—平桂区;另有广西中药材示范基地3个、广西定制药园”2个、广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贺州市中药材示范基地6个。

  主要种植品种有淮山、紫苏五指毛桃、黄花倒水莲、甜叶菊、黄栀子、岗梅、两面针、草珊瑚等例如,富川瑶族自治现有21000亩紫苏种植基地平桂区1500亩五指毛桃种植基地、1500亩黄花倒水莲种植基地。

  二、产业发展亮点成效

  贺州市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依托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广西药食同源康养示范区项目建设,在中药材种植、产业链多元化,促进乡村振兴方面不断取得进展,正在构建相对完善的中药材全产业链体系。

  (一)本草赋新篇,产业发展启新程

  中草药材良种繁育、规模化种植以及科技研发等产业要素日新月异。例如,昭平县利用中药材基地示范县项目,发展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推进金线莲、黄花倒水莲种苗繁育,年出苗量达1000多万株,有效推进重点品种产业链向生产前、后两端延伸;例如,钟山县两安瑶族乡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产业,通过“协会+农场+农户”的模式,规模化种植厚朴517亩,黄花倒水莲575亩,其他例如黄柏、杜仲等原生态中药6000多亩,使荒山野岭发展成为“绿色银行”,成为瑶乡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例如广西华泰药业有限公司与广西科学院、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白芨等中药材组培苗扩繁试验,研发生产药食同源食品24种,《广西特色优势药食同源(两用)植物资源深度挖掘及康旅融合产业化示范》获得广西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二)药香谱新韵,多元发展绽光彩

  以中草药种植为核心,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中药材产业多元化发展方兴未艾。例如,华泰医药产业园项目规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面积300亩的产业园区。聚焦中药材深加工、药食同源康养,建设组培苗实验室、种子种苗培育基地、示范种植基地、香樟炼油厂、中药材饮片加工厂、药食同源康养体验中心、医药连锁配送等产业项目,贯通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条;例如,广西锦沐仁和中草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富川西岭药谷休闲康养示范区建设,实行“企业+示范基地+产品加工+休闲康养”运营模式,开发两面针、岗梅、天冬、三叉苦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200亩。利用毗邻龟石国家湿地公园、西岭森林公园优势,建设瑶医药养生馆和休闲民宿,提供药膳、瑶浴、拔罐、针灸等服务,打造“森林氧吧、康养福地”;例如,贺州市八步区森林仙草健康产业核心示范区,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理念,以林下种植铁皮石斛、灵芝为核心,开发总规划面积达1.71万亩的集科研生产、林下种植、生态观光、休闲康养、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产业示范区。

  (三)灵草育新机,乡村振兴焕活力

  中草药产业收益稳定,产业链条宽广,带农增收成效明显,正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例如,钟山县廖敬华种植中草药,与广州白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累计流转、监管土地400余亩,带动周边村屯50-60户农户就业,累计增加村民年收入200万元左右。2023年,该基地五指毛桃亩产量达到4000斤,利润达到了2-3万元/亩;例如广西华泰药业有限公司把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统一种苗、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办法,发展名优香樟、吴茱萸、白芨、草珊瑚、黄花参等中药材。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10多个,签约种植面积约2万亩,带动农户600多户例如,贺州市海茂茶叶种植合作社通过发展中草药产业,为当地贫困户和群众提供固定就业岗位20个,农忙时节每天可安排100-200人务工,同时带动周边100户以上村民发展中草药种植,累计带动土地流转租金、农民务工工资收入近400余万元。

  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近年来贺州市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涌现出一批产业融合发展、联农带农的典型,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资源要素欠缺、产业链条偏短、基础设施薄弱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等明显短板。

  (一)资源要素欠缺仍有不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传统的“人才”“土地”“资金”三要素,更离不开“科技”这一创新要素。在产业培育发展阶段,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近几年来,贺州市政府虽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其他地区、其他产业相比,由于人均财政水平较低,在中药材产业上安排扶持资金投入略显不足,各项资源要素仍处在较低水平。另外,由于资金的欠缺和技术力量薄弱,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处于以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积累来增收的阶段,产业链条中深度加工、科技研发、文旅服务、品牌建设要素明显滞后。

  (二)产业链条偏短仍是弱项

  调研发现,在中草药种植环节,分布较为分散,多为“一个老板一片山”式的粗放种植,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知识,对品种选择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掌握不足,“像种茶一样种药”,中药材产量、质量“看天吃饭”;在中游的加工环节,中草药的加工技术水平相对滞后,超过八成的中草药企业仅进行简单的干燥和包装,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形式出售,缺乏深加工和提取能力。整体盈利能力不足;在下游的销售环节,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比较普遍,销售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中药材市场和医院药房,对电商平台、连锁药店等新兴渠道的利用不足。

  (三)基础设施薄弱仍是阻碍

  中药材作为贺州市主要的林下经济,基地大部分分布在山林深处。一方面,灌溉设施不够完善,中草药种植区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干旱季节中草药生长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田间道路建设滞后,“山高路陡,步步艰难”不仅日常劳作不便,收获时节大型机械难以进入,增加采收成本和时间,恶劣天气更可能造成中草药无法及时运出,造成大量损失;此外,中草药在采收后需要良好的存储条件,但种植区普遍缺乏适当的仓库和冷藏设施,调研发现,每年因仓储条件不达标造成的损失达20%-30%,严重影响种植者的经济效益。

  (四)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仍是短板

  贺州市仅有中药材工业企业1家,中药材销售企业5家。虽然近年来产值有了一定的增长,企业规模有所扩大。但是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且自主研发水平较为薄弱是制约贺州地区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较大的瓶颈问题。龙头企业往往能够整合上游种植、中游加工和下游销售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投入更多资源,推动行业进步。龙头企业的数量较少,意味着行业集中度低,整体市场竞争力不足“马太效应”明显企业规模小同时限制了人才引进,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例如保健产品、饲料添加、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类目开发甚少,限制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四、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土地资源统筹,优化区域种植布局

  “地尽其利,方能物尽其用”。现代农业生产中,“地尽其利” 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将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价值充分挖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此,一是建议在政府主导下,由各地农业部门牵头,制定区域性中草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地区的中草药种植布局,结合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科学划分种植区域。例如,在贵州黔东南雷山县林地面积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2.8%,通过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分析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重点开发天麻品种,截止2023年底,已实现天麻种植面积3.39万亩,综合产值2.50亿元;二是建议持续推广“土地流转+中药材种植”模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负责管理,发展规模化中草药种植。例如,湖南怀化会同县和溆浦县,推广万亩中药材产业园项目,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大量的黄精和天麻,目前已流转土地达5000亩,农户的年收入提升了20%以上;三是建议要坚持生态补偿与土地保护并行,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例如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政府不仅提供中药材种植技术支持,还结合生态补偿政策向农户提供生态补偿金,鼓励农户将退耕还草的土地用于贝母、党参等中药材的种植在恢复草场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农民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形成了生态保护+中药材产业双收益的模式。

  (二)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

  “无小流,则无大川”。中药全产业链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服务业,各个环节相互依存,只有延伸并完善产业链条,才能真正形成产业的持续、稳健发展。一方面,要推进中草药种植与深加工一体化发展例如,安徽亳州,以园区为媒,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技术指导等方式,为中药材企业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服务,以亳州中药科技园为例,园区内集聚了数百家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中药材全产业链条,年产值超过50亿元,年出口额超过5亿元。另一方面,要推动中草药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例如云南丽江在玉龙雪山脚下开发占地5000亩的丽江玉龙雪山中药材生态示范园打造了一个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药材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中草药基地,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还成为科研机构、中医药院校的重要合作基地每年吸引超过15万名游客,其中约有30%为国际游客。每年游客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同时带动当地的农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促进中草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解决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一方面,要完善种植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高效灌溉系统、温室种植大棚、智能化农田管理系统等例如,有“中药材资源库”之称的四川阿坝州,盛产川贝母、当归、党参,为提升当地中药材的种植标准化水平,阿坝州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引入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土壤监测系统以及病虫害防治系统,极大提升了药材种植的效率和质量。项目实施后,阿坝州的中药材年产量提高了30%,直接带动了当地农民年收入增加约6000/户。另一方面,要推动交易端的设施及平台建设,提升产业管理水平例如,广西玉林,为了提升中药材的交易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玉林市政府投资8亿元,对原有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了玉林国际中药材交易市场,改造后的市场配备了现代化的中药材检测中心、信息化交易平台和冷链仓储设施,大大提升了交易的效率和中药材的质量保障能力。市场每年的中药材交易额从改造前的30亿元提升至60亿元,交易品种超过2000种,成为南方地区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之一。

  (四)扶持龙头企业,构建集聚效应与品牌效应

  善用者,事半功倍”。龙头企业可以带来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共同提升。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培育一批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出台专门针对中草药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涵盖资金补贴、税收减免、技术研发支持等多个方面。例如,云南文山州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和税收政策,支持云南白药等企业进行规模扩展,并加快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二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产业资源,减少过度竞争,提升产业集中度。例如,安徽亳州通过整合当地的中小药材企业,打造了康美药业济人药业数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草药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性产业集群,提升了整个中草药产业的市场话语权;三是推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对接合作形成企业带动、农户增收的良性互动。例如湖南怀化德源药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药材质量,确保了合作社和农户的种植收益,同时也推动了企业在规模扩张上的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