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年沧桑巨变 工业强市铸造辉煌——新中国成立75周年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24-10-28 10:05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柳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一代代柳州儿女以钢铁意志、工匠精神,推动柳州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柳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的战略方向,在开创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上持续用力,团结一致向前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柳州实践续写新的篇章。

一、经济发展成就突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柳州市1950年经济总量为0.88亿元,到2023年达到3115.86亿元,1950-2023年年均增长11.8%。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1979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0亿元,1993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2009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总量继续积累,到2018年突破3000亿元,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二)人均水平大幅提升

1950年,柳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74元;1987年突破千元,达到1223元;2003年突破万元,达到10334元。2023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679元,较1950年增长了1008倍,稳居全区前列,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1978年末,柳州总人口仅有247.82万人。随着柳州市经济的飞速发展,2023年末,柳州市年末常住人口415.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5.8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1.23%,比上年末提高0.65个百分点,位居全区第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51.3%,比上年末提高0.29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72万人,出生率为6.82‰;死亡人口2.42万人,死亡率为6.06‰;自然增长率为0.76‰。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柳州市是典型的农业经济195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3.86:13.64:12.50,属于“一二三”型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工业化建设的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33:49.12:23.55,第三产业比重依然最小,属于“二一三”型产业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速推进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全市农业基础牢固,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经济结构调整7.75:45.51:46.74,变为当前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9:39.56:50.85,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成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1 1950年—2023年柳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表(%)

年  份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 业

1950

100

73.86

13.64

13.64

12.50

1978

100

27.33

49.12

45.82

23.55

1980

100

25.75

49.83

46.23

24.41

1985

100

22.38

49.77

46.50

27.85

1990

100

22.70

45.88

43.33

31.42

1995

100

16.47

52.61

48.23

30.92

2000

100

14.85

42.64

39.63

42.51

2005

100

11.68

51.32

45.61

37.00

2008

100

9.16

58.78

53.81

32.06

2018

100

6.46

52.14

45.69

41.40

2020

100

7.75

45.51

38.45

46.74

2023

100

9.59

39.56

33.42

50.85

(一)农业生产快速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虽占全市经济主导地位,但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75年来,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1.08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479.09亿元。其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全市农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74.73万吨,是1950年的2.8倍;2023年全市甘蔗总产量637.11万吨,是1950年的174倍;202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3.97万吨,是1950年的42.8倍。

(二)工业主导经济提速

新中国成立初期,柳州市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单一,只有简单的轻工业带动工业经济发展。1950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有900万元,其中轻工业产值占80%。而今,柳州市工业发展经过75年的腾飞期,工业门类已十分齐全,41个工业行业大类,柳州有33个。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在2006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而后只用了三年时间突破2000亿元,并在2017年超过5000亿元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增加值增长6.0%。

2023年,柳州市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3.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0.65%,贡献率达到96.77%。其中汽车产业占43.41%,冶金产业占21.92%,机械产业占5.32%。2023年,全市汽车产量97.3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43.50万辆,水泥产量465.85万吨,钢材产量1258.29万吨,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23年,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338家,超百亿元企业6家。

(三)服务业稳定蓬勃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柳州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195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100万元,到1978年也只有2.3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33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06.93亿元,突破100亿元,到2017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23年,柳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84.5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0年的12.50%提升到2023年的50.85%,成为稳定柳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金融实力显著增强

财政收入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195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400万元,1978年增加到2.7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1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2023年达到156.57亿元,1950年3914倍,1978年56倍,为经济稳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金融储蓄紧张,195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只有300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仅为100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金融储备稳步增加,金融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015.0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277.02亿元。

、民生福祉全面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形势长期稳定

1950年末,全市城乡就业人员仅有47.35万人,在岗职工人数0.56万人。1978年末,全市就业人员数达102.33万人,在岗职工数26.76万人。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就业政策的落实,全市就业人员数在2008年末首次突破200万人,在岗职工数达32.06万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5.7%,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128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2.51%、117.45%、139.76%,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总体来看就业形势长期稳定。

(二)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居民收入低,195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元,人民生活水平不足温饱。新中国成立75周年年以来,全市经济健康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努力增加居民收入。2023年柳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16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4177元和1981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0年的4.74:1缩小到2.23:1。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的61.0%下降至2023年的34.5%,降低26.5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52.4%下降至2023年的35.3%,降低17.1个百分点。(注: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柳州市居民生活实现总体相对富裕,并逐步向富裕靠近。

社会保障稳步提升基本民生兜实兜牢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23年,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76.5万人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1.22万人,比上年增长2.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2.42万人,增长2.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1.68万人,增长5.9%。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770元。全年全市累计有45.56万人次城镇居民124.47万人次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全市城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303个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5252张,其中全市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共有床位数4452张,儿童福利机构床位数300张。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硕果累累,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

(一)教育事业深化改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师生队伍力量薄弱,1950年全市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只有1.79万人。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柳州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提高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截至2023年,全市共有市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专任教师1442人,在校学生3.35万人;全年普通高中招生3.03万人,在校生8.87万人,专任教师6583人;普通初中招生5.58万人,在校生16.36万人,专任教师11743人;普通小学招生6.05万人,在校生34.67万人,专任教师19994人。全市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生数比上年增长29.7%。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3万个,建成覆盖各县区教育共同体50个,入选全国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试验区,柳北区、城中区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自治区级示范高中占比达61.5%,居全区首位。

(二)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柳州市致力于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使全市医疗卫生状况大为改观。2023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数176个,比1950年的4个多了172个;全市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1256张,比1950年净增31131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七十多人增加到现在的4.28万人,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三)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乡文化体系逐步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快速发展。2023年末,柳州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9.74%,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9.24%,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已超100万户,达到215.31万户全市公共图书馆数11个,其中市辖区6个,市图书馆(新馆)全面投入使用。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415万册,比上年增长76.8%全市艺术表演团体共2个,演出场次超300场,观众人数10万人次全市共有文化馆10个,博物馆60个。

(四)竞技体育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柳州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煤渣”变成了“塑胶跑道”,“水泥看台”换成了“座椅”,“沥青”变成了“木地板”…… 一所所门类齐全的运动场所相继建成,为全市居民体育活动提供了场地保证,也表明柳州市已具有承办省级综合运动会和国际单项比赛的能力。从80年代以来,柳州市先后承办过中南五省足球对抗赛、全国甲A、甲B足球联赛、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三个项目赛事、首届柳州马拉松暨警察马拉松等体育活动,这些重大赛事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2023年末,柳州市共有体育馆21个,公共体育场所21个;当年发展体育运动员2830人,当年发展等级裁判1422人。柳州体育健儿在世界比赛中获20枚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2次打破亚洲纪录;在全国比赛中获30枚金牌,30枚银牌,27枚铜牌,竞技体育再创佳绩。

回眸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华夏儿女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也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创新历程。柳州市75年的沧桑巨变,正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辉煌成就的缩影,柳州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求变,坚定向海图强,加快开放发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