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现核算。它源于统计、会计、业务核算,是对三大核算的综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走过了漫长而艰难曲折的道路。回顾其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1952年至1984年。这一阶段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它是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历史产物。第二阶段为1985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是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共存阶段。当时采用两种体系相互并存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加之,国际上前苏联东欧等国家仍继续采用MPS体系。应当说,这 两种体系共存的现象,深深打上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理论发展制约的烙印,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1992年,中国在参照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成功地研制出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把两种核算体系相互转换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并付诸实施,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的核算问题。在这一阶段,国家统计局不仅发布以 MPS的“国民收入”为核心指标的系列核算数据,同时还发布以SNA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的系列核算数据,并且成功地解决了历史国民核算资料的相互衔接问题。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这一阶段是取消MPS、采用SNA基本核算框架、核算原则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时期,也可称之为与国际接轨时期。在此阶段,为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新形势发展及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联合国1993年 SNA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设计和编制了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一套国民经济循环帐户,同时取消了 MPS的国民收入等有关指标。从上述进程中不难看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是伴随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循序渐进的。
相关附件:
上一篇: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