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加快现代化渔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2 08:50 来源:防城港市统计局

  防城港市海洋环境优良,港湾众多具有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多年以来,防城港市对渔业坚持“以养为主”的方针,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型的水产养殖捕捞业,建设面向国际的水产品出口加工物流业,构建了独具北部湾特色的现代渔业新格局。

  一、防城港市现代化渔业发展现状

  (一)现代渔业基本情况概述

  据统计,2020年防城港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中,渔业占比43.0%,农业占比28.8%(见表1)。与农业相比,渔业生产条件优越,产值相对较高,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现代渔业产业链特点

  目前,防城港市的海洋渔业集中在上游产业,而中下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在海水养殖方面,水产苗类齐全,产量较为稳定,具有代表性的是富群水产公司。该公司虾苗产量可达1亿只,鱼苗、螃蟹苗产量可达1000万只。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养殖模式较为粗放,对技术投资少。目前,相关部门已对相关企业进行扶持,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企业产量。如海丰养殖公司,目前在进行深海智能化网箱方面的研发工作,公司拥有700多口深海抗风浪网箱,一次产量3000吨、可抗17级台风。

  防城港市渔业捕捞量较大,作业渔场主要是在近岸海域。据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0年,海洋捕捞量占全区捕捞总量的 18.7%,位于广西第二位。然而,本地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少,2020年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15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9家;人工技术不完善,以初级加工为主。如怡诚食品加工公司,现主要经营各种水产的初级加工处理,同时辅以坚果种植等农副产品生产。

  (三)新冠疫情对渔业的影响

  1.渔业生产与消费基本面保持稳定。20201-2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水产养殖出现了物资运销不畅的问题,造成养殖主体生产经营困难。面对疫情的冲击,渔业部门根据情况调整春季生产计划,保障一季度渔业生产。江源公司实施海水鱼和虾的池塘越冬养殖,去冬今春新增海水贝类浮(排)筏生态养殖800亩,利用淡水资源大力发展溪水鱼养殖1万亩。防城港市2020年一季度水产品产量110555吨,增长4.0%。在消费方面,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水产品购买量趋于平稳,价格普遍回落。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3月份水产品价格下跌5.3%

  2.水产品进出口量下滑,贸易发展阻力较大。疫情初期,企业复工复产困难,限制了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正常开展。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好转,水产品生产逐渐回归正常,但境外疫情的蔓延造成主要出口国日本、越南等暂停航班,防城港市水产品进出口流通仍受到阻碍。

  二、当前渔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水产品销售,国内外贸易受阻

  新冠肺炎疫情使全市渔业的国内外贸易受到冲击。出口贸易方面,订单减少,港口关闭,加工水产品走俏,鲜活水产品受阻,产品的市场销量有较大程度下滑。2020上半年,金鲳鱼产品外销占比不足10%,同比下降40%。国内流通方面,依靠餐饮、酒店、水产批发市场等大型终端销售渠道的企业受到疫情影响,水产品价格出现波动。受疫情影响,目前,冰鲜类水产品的销量在所有水产品中占比为50%左右,未来“鲜品变冻品”或将成为新的销售趋势。

  (二)渔业中下游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有待延伸

  防城港市渔业的配套中下游产业亟待发展。一是渔业多集中在育苗、养殖、捕捞等产业,水产品加工产业与上游产业联系较不密切,80-90%的水产品加工公司均为独立经营。二是远洋渔业资源利用效率不足50%,外海捕捞和养殖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防城港市港口海岸线资源及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但以养殖业为主要方式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水平与资源优势并不匹配。三是休闲渔业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整体发展水平较为一般,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标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三)自然环境影响渔业发展,产业关键技术不完全成熟

  一是育苗技术尚未成熟,本地育苗成活率处于80%左右,大部分苗种主要从外地引进,使成本显著上升。同时,防城港市所处的北部湾海域的盐度和温度较高,致使部分适应性低的品种无法生存,而雨季降水量大又导致藻类养殖受到局限。二是克服自然条件的技术较为有限,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类困难:第一,防治常见病虫害的技术不成熟,如常见的小瓜虫病主要采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成本较高。第二,大部分离岸深水海域网箱养殖的抗风浪水平尚无法抵抗12级及以上台风,只能拥挤在风浪较小的浅海内湾水域。同时,强风浪天气也会加剧深海鱼食投放的困难。

  (四)渔业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水平不匹配

  防城港市水产品产量逐年增长,但配套基础设施仍需大力发展。具体来看,一是海洋渔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一方面码头规模较小、数量不足, 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虽已较去年增长了20.1%,但增速仍低于广西的23.7%,总量也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另一方面陆域配套的经营性设施的开发和运营尚不完善,暂时存放水产品的冷藏点等基础设施数量少。二是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工厂化渔业分布于交通较不便利的乡村地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等环节的效率。三是休闲渔业配套设施不全。目前防城港市休闲渔业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软硬件条件仍在建设当中。

  (五)渔业专业人才流失,产业劳动成本较高

  防城港市渔业劳动力专业度以及占第一产业比重均同广东等渔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仍需要对渔业劳动力进行整体规划。一方面,目前渔业产业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传统渔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差。由于渔业发展空间较为局限、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底薪较低、工资受行情影响较大,年轻的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同时,现代渔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尚未完全到位,高层次人才存在缺口。多数卓越人才在多家水产养殖公司任职,导致人员不固定等问题。另一方面,大部分基础劳动力流失。部分下游渔业加工业需要通过境外招工等方式解决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困境,而境外招工为企业增加了额外的翻译和培训成本。

  (六)渔业品牌建设欠缺,品牌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防城港市渔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以低端粗放型企业为主,仅有少量渔业企业进行了品牌建设,且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数量不足,品牌潜力尚未充分发掘。近年来,广西通过92个已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防城港市渔业相关产品无一上榜,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一是渔业公司对品牌的价值认识不够,仅仅满足于投放市场的需求。二是当地渔业产品缺乏特色,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产品自产自销,没有在全国形成品牌优势。三是品牌空洞化、单一化。部分公司因注册商标程序繁琐和消费者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放弃品牌建设投入。

  三、推动防城港市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构建渔业产业长链,推动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

  1.着力发展集约技术性产业。相关部门应重点支持渔光互补、微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牧场等以技术和规模为主要导向的产业发展。目前防城港市鑫润养殖公司为全国少数成功的渔光互补养殖场,可把握该项优势,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注重土地合理利用和规模化效应的结合。此外,充分发挥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如利用工厂废气进行微藻养殖,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发展渔业。

  2.以渔业科技支撑构建渔业产业长链。防城港市仍有大规模可利用的海域和土地资源,需进行资源整体规划,合理引入优势渔业产业对空闲资源进行开发。具体可根据《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政策,从渔业市场已饱和的沿海发达城市承接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大规模深海养殖企业,进一步推进各示范区的产业建设。同时,应支撑搭建渔业种质资源、健康养殖、海洋牧场、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高技术研发平台,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将重心放在加强海洋牧场、渔业一体化建设当中,推动深远海装备化养殖发展,壮大远洋渔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形成规模化产业链式养殖。

  3.提高上中下游企业协调配合度。以育苗育种为起点,以水产品养殖、内外海捕捞、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长链,以休闲渔业为终点,形成一条完整的渔业现代化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合作。如水产品加工公司可以依托水产品捕捞公司提供水产品原料,物流公司可以与加工公司相互配合,高效实现冷链物流。同时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的模式,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在休闲渔业方面,依托防城港天然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垂钓与住宿、饮食结合起来。另外,可通过对本地海鲜大排档等小型餐饮实体的整合布局,支撑休闲渔业进一步发展。

  4.注重生态修复,以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诉求,对防城港市渔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应明确全市养殖水域的整体布局,合理配置水产养殖资源,避免过度捕捞、过度养殖。在此基础上,强化执法监管、强化污染治理,积极开展白龙珍珠湾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建设,积极指导各类养殖公司做好污染治理工作,减少对周围海域、水域环境的影响,有效促进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推进技术研发,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1.进一步优化工厂化养殖。可推动企业向国内渔业发达省市,如广东、山东等地,学习调研先进科学的养殖方式,推进工厂化养殖。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撑相结合,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将中小型养殖户进行编入式划分,由龙头企业提供相应资金及技术指导及支持。在尾水处理方面,一个园区内多家公司可统一使用相同尾水处理系统,以控制尾水处理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成本,也便于处理标准的统一。

  2.加大深水新型抗风浪网箱的研发投入,降低新型抗风浪网箱的成本。根据2019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深水网箱养殖水体和养殖产量是近海传统小型网箱的几十倍到几百倍,虽然目前我国高密度聚乙烯圆形深水网箱、抗风浪金属网箱和钢制平台式网箱等三种类型网箱的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但所需成本较高,普通养殖户难以负担。因此,发展深水新型抗风浪网箱,应加大网箱养殖配套装备、配合饲料等领域技术研发。应给予补贴鼓励企业构建深水网箱装备技术研发平台,大幅度提升海水网箱养殖的产业技术水平。

  3.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水产养殖的转型升级。应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高度渔业专业化的互联网平台,实现渔业智能化、管理精细化。继续开发智慧气象系统,使用户能够实现水产养殖病害远程监测和诊断,了解养殖池的水质、温度等,实现精准监测和诊断,惠及养殖户。

  4.加大对水产良种工程、养殖设施工程等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可通过“直接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实物补助”等多种支持方式重点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水产良种场升级改造、原种亲鱼引进、良种场保种、引进新品种繁育的企业和农户进行财政补贴,制订明确的补贴标准和产能规模。 

  (三)调整市场准入机制,制定全局统筹规划

  1.对远洋渔业准入机制进行调整,制定统一的准入门槛,以法治手段推进防城港市远洋渔业良性发展。可基于《渔业法》(2013)、《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保护条例》(2013) 等法律法规要求,提高防城港市从事远洋渔业的企业资质条件。从企业注册资本、自有渔船数量、投资者经营信用记录等方面设置准入门槛,杜绝低端竞争,做大做优做强防城港市远洋渔业,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水产品市场检查,提高水产品市场准入检查门槛鲜活水产品进入集中市场进行销售应更加严格管控,无法提供合格质量证明、来路不明的鲜活水产品不得入场销售。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实行水产品质量登记管理、水产品检疫制度和持证销售制度具有必要性。职能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对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水产品实行质量监控,尤其是要加强水产品生产源头监管。同时积极开展抽检整治行动,加密抽检频次,保障上市水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品牌建设,以特色和品质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1.加强培育著名特色品牌。可以以重点规模企业为龙头,以品牌化管理为模式,培育壮大一批高质量、信誉佳、规模大的水产品企业,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运用广西“桂字号”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共用一个商标,共享一个品牌,大力宣传营销防城港市水产品特色品牌,提高防城港市水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带动著名渔业品牌生成。

  2.以“互联网+”为载体加大水产品品牌营销力度。可以将传统运营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与盒马生鲜等平台合作,提供在线下单等功能,将“渔网”与互联网相连接,在安全、高效的保障下打造一体化渔业电子商务平台。同时依托兴起的直播电商,与淘宝、抖音等平台合作,利用“电商助农”这一直播基地,大力投放宣传视频,加大线上销售渠道的投放力度。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1.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型人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与引进水产养殖人才,并加强相关人才的薪资待遇及福利水平,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公司合作,促进科技技术研究向生产成果转化。同时,由政府牵头,为每个渔业片区设立至少一位专门的技术员。

  2.加强科技型人才支撑。深化与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结合企业实际和需求引进渔业高层次人才。职能部门应大力宣传防城港市各项人才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投资开发力度,对高层次人才给予各类奖励和补贴措施,并利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一载体,发挥好人才培养的作用。同时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使更多的创新人才愿意扎根防城港市,推动渔业现代化发展。

  (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渔业配套产业建设

  1.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环境卫生。做好市政建设规划,科学设计建设码头,创造井然有序的码头秩序,提高码头效率,既要满足渔业发展需求又不能建设成面子工程、无用工程。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做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衔接,保证渔业水产品物流运输的通畅。

2.加快配套产业设施建设。在海洋渔业方面,积极在海港上进行避风锚地、航路灯标、物资补给等渔业生产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正在作业的渔船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与保障。在休闲渔业方面,要充分利用目前已具备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已有景观条件,加强对已有景观的维护力度,配套建设一批旅游服务设施,继续加强休闲渔业示范区建设,在防城港内形成一批客流量大、环境好的休闲渔业产业,继续推进休闲渔业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