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风光秀美六十载 谱写壮丽新华章
风光秀美六十载 谱写壮丽新华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暨改革开放40年
桂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桂林市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脚踏实地、昂扬奋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全市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漓江生态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坚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一本蓝图绘到底”,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全新历史篇章。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综合实力日益雄厚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45.18亿元,经济总量分别是1958年、1978年的670.8倍、182.3倍,1959-2017年年均增长9.0%,其中,1979-2017年年均增长10.5%。
图1 1958-2017年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
2017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298元(按户籍人口),分别是1958年、1978年的306.4倍、127.3倍,1959-2017年年均增长7.6%,1979-2017年年均增长9.5%。按2017年平均汇率折算,桂林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672美元,参照联合国关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发展水平的相关界定,桂林市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
图2 1958-2017年主要年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17年,全市财政收入239.54亿元,分别是1958年、1978年的482.6倍、260.3倍,1959-2017年年均增长11.0%,1979-2017年年均增长15.3%。人均财政收入由1958年的20元,增长到2017年的4485元,年均增长9.6%。
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第三产业支撑作用凸显
经过60年来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全市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向第二、三产业为主,三大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方向突破。三次产业结构由1958年的56.0:20.3:23.7,调整到1978年的43.4:35.3:21.3,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7:38.7:42.6。1999年完成了产业结构的第一次质变,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了第一产业;2002年完成了产业结构的第二次质变,第二产业占比超过了第一产业。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重新超过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5.0%。
图3 1958年和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
三、农业农村经济稳步推进,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自治区成立60年来,桂林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在农村、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措施,农业生产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持续迈进,农业农村经济稳步推进。
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9.64亿元,是1958年的249.9倍,1959-2017年年均增长5.1%。其中,1979-2017年年均增长6.7%。作为“桂北粮仓”,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为195.79万吨,是1958年的2.5倍,年均增长1.6%;是1978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肉类产量54.34万吨,是1958年的25.0倍,年均增长5.8%;是1978年的9.0倍,年均增长6.5%。2017年,全市水果产量539.74万吨,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以砂糖橘为代表的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种植面积及产量均保持稳定增长。
支持农业生产的条件不断改善。2017年,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503.47万千瓦,是1978年的17.8倍。第一产业用电量达1.97亿千瓦时。全市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70.28万吨,是1978年的6.4倍。
四、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重振工业雄风成效显著
自治区成立以来,桂林市工业在极为薄弱的手工业作坊基础上崛起,并逐渐成长为国家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发展工业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桂林工业发展和逐渐壮大。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部署下,桂林市大力引进华为、比亚迪、中兴等名优企业,依托工业园区,开启重振工业雄风时代。
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094.56亿元,是1958年的1233.8倍,年均增长13.1%,其中1979-2017年年均增长14.3%;全市工业增加值609.71亿元,是1958年的1101.4倍,年均增长12.3%,其中1979-2017年年均增长12.8%。
经过多年的转型升级,全市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生态食品、医药及生物制品、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四大主导产业”。2017年,“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255.2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1%。
图4 1958-2017年主要年份工业增加值
行业龙头企业风起云涌。2017年,全市产值超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有384家,产值超亿元企业数量占全市近六成,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33家。燕京啤酒(桂林漓泉)、福达控股集团、桂林国际电线电缆、三金药业、莱茵生物、力源粮油等龙头企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五、消费品市场空前繁荣,对外贸易持续活跃
自治区成立以来,桂林市消费品市场经历了由物质匮乏到供给充足、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商品匮乏、物资短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人民群众对用于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费品需求高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竞争促进了消费品的多样化、流通渠道的多元化,有力推动了居民消费的不断提质升级。近年来,城市商业综合体、互联网线上消费等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的迅猛崛起,极大地激发了居民消费潜力。
图5 1958-2017年主要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8.12亿元,是1958年的632.1倍,年均增长11.6%,是1978年的222.8倍,年均增长14.9%。
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消费迅猛发展。从2017年限额以上批零和住餐业销售额看,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销售额达5.61亿元,同比增长84.6%,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用于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费增势强劲。从2017年限额以上商品零售类值看,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等用于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商品保持较快增长。
对外贸易平稳发展。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0.43亿美元,是2000年的4.0倍,2001-2017年年均增长8.5%。其中,出口总额8.79亿美元,是2000年的6.8倍,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84.3%。桂林国际线缆、桂林南药,荔浦县木衣架生产企业等,成为桂林市出口主力企业。
六、“一本蓝图绘到底”,旅游胜地建设成果丰硕
自治区成立以来,桂林市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和人文资源得以高度保护和开发利用,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三山二洞一条江”的景点和有限的旅游配套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政府主导下,市场各种主体参与旅游服务竞争,桂林市旅游功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战略部署下,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如火如荼,旅游产品空前丰富,配套设施臻于完善。升级了功能齐全、服务优质、运行高效的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了自然山水、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主题乐园等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
截至2017年,全市有星级饭店67家,AAA级以上景点52处。2017年,来桂林游客总人数达8232.79万人次,是2000年的8.5倍,2001-2017年年均增长13.5%,是2010年的3.7倍,2011-2017年年均增长20.4%。其中,入境过夜游客248.90万人次,是2001年的2.6倍,年均增长5.8%,是2011年的1.7倍,年均增长7.6%。旅游总消费971.76亿元,是2000年的21.5倍,年均增长19.8%,是2010年的5.8倍,年均增长28.5%。
2013年,桂林漓江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为全球15条“最值得一去”的美丽河流之一,是中国唯一入选的美丽河流。2016年中央电视台端午特别节目“歌从漓江来”、2017年央视春晚分会场均在桂林成功举办,桂林市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世人的关注和称赞,“国际旅游胜地的名片享誉全球。
七、发展能量强势集聚,城市功能和形象持续提升
自治区成立之初,与广西多数城市一样,桂林市城市功能欠缺、基础设施一片空白,“南北一条路、东西一座桥”的真实写照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自治区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大刀阔斧、办事创业,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分布更加合理。
图6 1958-2017年主要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234.24亿元,是1958年的7979.4倍,年均增长16.4%,是1978年的2455.2倍,年均增长22.2%。近几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5年迈上2000亿元台阶,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基础设施翻天覆地。交通运输方面:国、省、市、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多条省内、省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城市道路建设、改扩建有条不紊,2017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1.36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占86.1%;湘桂高铁、贵广高铁穿城而过,“一城九站两高铁”的便利惠及民众;两江机场通航70多个城市,开通国内外航线110多条,国际化高标准的T2航站楼已建成使用;以漓江航道为大动脉的黄金水道畅通无阻。水、陆、空运输齐头并进,桂林市实现从交通末梢变枢纽的涅槃。文化设施及景观琳琅满目:2017年,全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379.78亿元,“两江四湖”、东西巷逍遥楼、“一院两馆”、中央公园、市民广场、飞虎公园等一系列设施和景观建成使用,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文化休闲需求。
项目建设硕果累累。顺利完成燕京啤酒(桂林漓泉)、福达控股集团、桂林国际电线电缆、三金药业、娃哈哈、莱茵生物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并投入运营一系列水利工程、(热电、分布式、风电)能源项目,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主体工程全面完成,临桂新区“防洪排涝及湖塘水系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2017年,全市项目投资1934.17亿元,同比增长4.5%,总量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86.6%。
房地产建设欣欣向荣。2017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00.40亿元,同比增长7.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3.4%。近十几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支持下,桂林市因地制宜,一批国内名优企业和广西本土企业纷纷扎根桂林市建设发展的热土,在桂林城市版图上描绘出布局合理、宜居靓丽的一笔。
园区建设描绘宏伟蓝图。近年来,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创举下,桂林市园区建设成效明显:雁山区高校集聚区成为规模培育各类人才的摇篮;高新技术开发区、高铁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主导全市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各县的工业园区发展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等方面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2017年末,全市市级以上工业园区有12个,共有规模工业企业347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的53.7%。
八、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2017年,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13所(含独立院校),高校数量在全区排第2位,专任教师9135人,是2010年的1.6倍,在校生19.22万人,是2010年的1.5倍。有普通中学214所,专任教师1.61万人,在校生23.12万人。有普通小学559所,专任教师2.16万人,在校生37.92万人。全市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91.3%。
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末,有国家驻桂林科研机构6个,自治区驻桂林科研机构3个,县级以上科学技术研究机构21个,科研机构数量是2010年2.1倍。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188项,自治区级363项,市级127项,科技立项是2010年的3.6倍。全年完成科技成果154项,获科技进步奖61项。年内签订技术登记合同174件,合同成交额3857万元,受理专利申请9750项,专利授权2421项,受理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分别是2010年的9.5、3.0倍。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活跃。2017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国内演出750场次,文艺组团出访1次。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3个,全年放映电影27.36万场次。公共图书馆14个,藏书452.26万册,藏书量是2010年的1.2倍。文化馆及艺术馆18个。博物馆18个,接待观众190万人次,观众人次是2010年的1.9倍。全年向上级输送各类运动员36人。在各类大赛中获国际比赛2枚金牌,4枚银牌,3枚铜牌;获全国比赛23枚金牌,23枚银牌,39枚铜牌,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各族人民体质不断提高。
医疗卫生服务力量不断壮大。2017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5042家,其中:医院、卫生院210家,妇幼保健院(所、站)1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家;卫生技术人员32864人,是2010年的1.6倍;卫生机构床位数22159张,是2010年的1.5倍,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床位4.4张。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2017年,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5.84亿元,同比增长39.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处在较低水平。城镇失业再就业人数17963人,同比增长28.3%。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502.6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39.40万人。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2017年,全市植树造林面积1.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1.23%,污水日处理能力达59.30万吨,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90.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56%。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5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5%。
图7 1958-2017年主要年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收入、平均工资水平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34元,是1978年的101.4倍,年均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5元,是1978年的160.8倍,年均增长13.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5694元,是1958年的254.5倍,年均增长9.8%;是1978年的117.6倍,年均增长13.0%。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山水依然秀美,世界的漓江滔滔不息,桂林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进入新时期、面对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全市人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桂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阵地,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为桂林市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前行!
注:2017年的桂林市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数据为快报数据。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