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五载结硕果 续写新篇再扬帆 ——“十三五”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一

发布时间:2021-08-19 09:53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十三五”时期,是全区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举全区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转型升级的阵痛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果,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部解决,是当前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要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尽锐出战,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区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国家组织开展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获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十三五”时期,全区上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谋布局、稳增长、蓄势能、夯基础、补短板,确保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22156.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增长34.5%。2016-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高于全国同期水平0.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十三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555.82亿元,年均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7000亿元,达到7108.49亿元,年均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0亿元,达到11492.38亿元,年均增长8.0%。人均生产总值有新突破。2019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2020年达到4.43万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长5.2%。财政实力日益增强。2020年,全区财政收入2800.61亿元,比2015年增长20.0%,2016-2020年年均增长3.7%,财政实力的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生产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迈出新步伐,生产供给能力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2020年,全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6.0%、32.1%和51.9%,与201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20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21.9%、19.9%和58.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农业现代化发展迈上新台阶。2016-2020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高于全国同期水平1.3个百分点。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成功打造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6千亿元产业集群,蚕桑、中药材、优质家禽3个500亿产业集群。粮食和重要副食品稳产优供。2016-2020年,全区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00万吨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菜篮子”等产品供给充足。园林水果、糖料蔗、蚕桑等多个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区园林水果产量2461万吨,甘蔗产量7412万吨,蚕茧产量38万吨,肉类、蛋奶、蔬菜、茶叶等产品供应充足。

工业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区持续深化工业改革,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工业精准招商,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加大对工业政策支持,工业发展取得多方面成就。2016-2020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打造了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汽车、机械、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乘用车、工程机械、内燃机、电解铜、氧化铝产量进入全国前列。新动能快速壮大,轻工业振兴发展扬帆起航,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光电子器件等新产品快速增长。

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全区持续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调整,完善服务业布局,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壮大服务业规模,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全方位突破。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1149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增长47.0%,2016-2020年年均增长8.0%,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9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水平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5年的46.2%提高到2020年的51.9%,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中,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增势平稳2016-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批零住餐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2016-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

四、基础设施实现新跨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持续加强

“十三五”时期,全区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短板领域,定向精准施策,积极扩大有效投入,通过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6-202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0%,高于全国同期水平4.1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1.8%,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年均增长6.9%,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年均增长7.5%。

交通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片片通民航。截至2020年末,铁路营业总里程5206公里,铁路网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771公里,位居全国前列。高铁动车已通达全国21个省会和直辖市,区内12个设区市实现“公交化”高铁互通。五年新增公路里程1.36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3.16万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515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803公里县县通高速公路比例达96%。建成运营南宁城市轨道交通108公里。新建、迁建及改扩建机场4个,民用运输机场达到8个,拥有在飞航线406条,比2015年增长69.2%。北部湾港口泊位80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9个,分别比2015年增加179个和19个;内河港口泊位达到528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168个。沿海港口综合吞吐能力比“十二五”末提高24.4%,内河港口综合吞吐能力提高20%,长洲水利枢纽船闸过货量跃居全国前列。

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升。2016-2020年,全区邮政业务总量累计完成653亿元,年均增长37.6%;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16万亿元,年均增长51.3%。2020年末,全区共有邮政行业各类营业网点1.03万个,比2015年末增长1.1倍;邮路及快递网路总长度为106.69万公里,比2015年末增加52.14万公里。全区移动电话用户达5333万户,比2015年末增加1738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数4799万户,比2015年末增加2001万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60.20亿G,比2015年增长58.3倍。14个设区城市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宽带接入通达的行政村比重达到100%。

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增强。2019年,全区能源生产总量3604.68万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10.1%。清洁能源利用不断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末,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781万千瓦,比2015年末增加946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生物发电装机分别达到643万千瓦、190万千瓦、192万千瓦,比2015年末分别增加610万千瓦、178万千瓦、58万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区发电总装机的19.9%,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市政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20年,全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日集中处理能力452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9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地率35.9%,比2015年提高3.0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3%,比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

五、开放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十三五”时期,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全方位拓展开放合作广度深度,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取得重大突破。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牵引作用更加凸显,海铁联运班列开行量累计突破1万列。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迈出新步伐,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联动发展取得扎实成效。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逐步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

对外贸易实现升级发展。全区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大力推动边境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完善贸易便利化机制,全力稳住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实现了对外贸易升级发展。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5年的3184.8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867.97亿元,2016-2020年累计20734亿元,年均增长8.8%。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由2015年的39.3%提升至2020年的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由12.9%提升至24.3%。东盟已连续21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2374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8.8%。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驾齐驱。以“稳存量、促增量、优服务”为抓手,深入实施“三企入桂”,着力打造利用外资服务平台,千方百计稳定外资增长。2016—2020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6.45亿美元。2020年,广西新设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三增长”,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额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在全国排位由2018年的第25位升至2020年的第19位。坚持以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扎实推进广西企业加快“走出去”。“十三五”期间,全区备案或核准境外(非金融类)投资企业及机构累计231家,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90.41亿美元。目前,广西已与东盟8个国家开展园区合作,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马中关丹产业园2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十三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教育全面振兴和提升步伐加快,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7.9%,分别比2015年提高16.3、3.0、3.7和17.1个百分点,实现普及十五年教育的目标任务。全区15岁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呈现出了高学历人口占比显著提升,低学历人口占比明显下降的趋势,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占比由2015年的10.8%提高到2020年的14.2%,提高3.4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2019年,全区有科技机构866个,比2015年增加24个;R&D经费投入总量为167.13亿元,比2015年增加61.22亿元,增长57.8%,2016-2019年年均增长12.1%;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9%,比2015年提高0.07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为4.74万人/年,比2015年增加0.89万人/年。2020年全区专利申请量5.41万件,比2015年增长24.0%;授权专利3.45万件,比2015年增长1.5倍2020年,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12件,2015年增加3.12件。

卫生健康事业稳步推进。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实现各级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全面达标,村村有卫生室、乡镇有卫生院、县县有二级公立医院、市市有三甲医院,医保就医结算村级全覆盖。截至2020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1.46万个,比2015年增加1554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9.56万张,增加8.1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7.21万人,增加9.7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55万人,增加3.39万人妇儿卫生保健水平显著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0年末全区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15个,文化馆124个,博物馆143个,国有艺术表演团体95个。全区共有5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14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2%,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2%,比2015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20年出版各类报纸4.66亿份,各类期刊0.35亿册,图书3.19亿册(张)。

七、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

“十三五”时期,全区始终坚持共享发展、发展为民,不断加强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全力兜牢民生底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2016-2020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06.5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累计50.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22.3万人;失业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3%以下;重点群体就业保持良好态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就业结构逐步改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稳步提高。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0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2元,比2015年增加7689元,年均增长7.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5元,分别2015年增加9443元和5348元,年均分别增长6.3%和9.4%。城乡收入差距呈逐年缩小态势2020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2.42:12015年缩小0.37。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升。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907元,比2015增加4586元,年均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431元,比2015增加4849元,年均增长10.4%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家庭食品类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3.9%,比2015年下降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6%,比2015年下降0.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和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919.52万人653.75万人、410.58万人485.57万人475.68万人,比2015年末分别增加 342.89万人、148.26万人137.40万人125.09万人167.82万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4988.66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3755.98万人。全区共有35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68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6万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八、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建设成效持续提升

“十三五”时期,全区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强森林、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不断擦亮。

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2020年,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9.2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创下有监测数据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4个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均低于30微克/立方米,实现全面达标,超额完成“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

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0年,全区5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为10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6个百分点,水质优良率全国排名领先;列入国家考核的37个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近岸海域水质稳居全国前列,近岸海域22个海水水质监测点水质优良率95.5%,入海河流水质明显上升且无劣Ⅴ类断面,全面实现消劣目标。

自然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全区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改善程度均居全国前列。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2.5%,稳居全国第三位。共有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5.8万公顷。全区已成功创建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3个县(区)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44个县、521个乡镇、2763个村获得了自治区级生态示范区称号,绿色发展广西样板不断涌现。

回顾过去的五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丰硕,“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需要倍加珍惜。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引领发展全局,正确认识和把握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坚决贯彻落实“四个新”总要求,胸怀“两个大局”,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敢冲善拼的勇气和韧劲,奋力赶超、加速崛起,凝心聚力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