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广西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之十九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桂政发〔2011〕17号),确定重点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海洋、养生长寿健康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桂政办发〔2016〕108 号),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确定重点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大健康等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桂政办发〔2018〕30号),提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行动。
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的前提下,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平稳,维持较快增长趋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占比持续提高,实现较好较快发展,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产业规模扩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2018年,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高质量发展等政策驱动下,全区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大幅增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从2014年初次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时的330家(全国口径),增加到2015年347家,2016年446家,2017年511家,到2018年已有746家。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比2017年增长46.0%,比2014年增长1.3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从2014年的6.1%,逐年提高到6.3%、8.2%、8.9%,到2018年占比达到12.5%(详见图1)。
(二)始终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对工业稳增长贡献大
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9%(全国口径),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0.2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34.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2015-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12.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由2016年20.9%提高到2017年25.3%,到2018年34.6%,贡献率逐年提高。
(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自2015年以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的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5.4%(全国口径),2016年占6.9%,2017年占9.9%,2018年提高到13.9%(详见图2)。
(四)企业盈利能力高于平均水平
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从盈利能力指标看,近两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均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2%,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8%,均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7%,分别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3和1.5个百分点。
(五)新兴产品生产平稳增长
2014年至2018年,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部分新兴产品如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等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2018年,全区新能源汽车比2017年增长1.1倍,城市轨道车辆增长22.2%,光电子器件增长53.5%,集成电路增长1.8%,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增长3.5倍,化学药品原药增长3.7%,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增长1.5倍。
二、北部湾经济区引领,区域发展各显特色
由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组成的北部湾经济区引领着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实现产值比上年增长17.8%,新产品产值总量占全区50.3%,发展的产业重点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由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贺州、来宾七市组成的西江经济带后来者居上。2018年,西江经济带7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20.2%,新产品产值总量占全区的比重由2017年32.4%提高到47.4%,产业发展的重点集中在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由百色、河池、崇左组成的桂西资源富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主要有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2018年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20.0%,但占全区的比重仅为2.3%。
三、产业发展各有特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逐步形成南宁-北海-钦州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产业带,涌现出以富桂精密、三创、冠捷、惠科为代表的一批电子信息企业,新兴产品涉及宽带接入设备、新型计算机显示设备、计算机整机、集成电路、可穿戴智能设备等领域。2015-2018年,全区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从23家增加到88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0.4%提高到23.4%,实现产业稳步发展。2015-2018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8%,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年均增速快11.7个百分点。2018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1%;南宁-北海-钦州三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占全区85%以上。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曲折中寻求发展
我区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具备较高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拥有南宁、柳州、桂林、玉林等装备制造城。新兴产品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智能矿山设备、高档数控机床、专用设备、自动控制系统装置、智能农业机械等,拥有广西柳工、南宁中车、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德昌电机等一批代表企业。2015-2018年,随着专用设备需求增长,全区从事高端装备制造的企业从16家增加到63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但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仍较小。2018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3%,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为5.1%。
(三)新材料产业规模跃居首位
近几年我区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从事新材料产业的企业从2015年42家发展到2018年131家,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位居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2018年,新材料产业涉及新兴产品达98种,涉及领域包括新型稀土材料、稀有金属新材料、高性能铝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纳米碳酸钙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拥有盛隆、南南铝、诚德等代表企业。我区重点培育的石墨烯前沿材料产业前景广阔。2018年,新材料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1%,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为23.4%,产业规模跃居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
(四)生物产业首现负增长
近几年,我区从事生物产业生产活动的企业均位居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2018年,从事生物产业生产活动的企业达216家,主要分布在南宁、桂林、梧州等市,借助于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优势,拥有梧州制药、桂林三金、玉林制药、啄木鸟等生物医药代表企业,也有瑞康饲料、漓源粮油等生物农业企业,涉及产品包括中成药、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生物饲料、有机肥料等。2015-2018年,全区生物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2018年,全区医药制造业发展困难,生物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5.7%,首次出现负增长。
(五)新能源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十三五以来,我区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加快,风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电源从无到有,生物质发电增多,高压和超高压设备、光伏设备均有涉足。2015-2018年,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由21家发展到65家;新能源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加值年均增长35.6%,年均增速排在各产业第二位。2018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7%,增速比上年加快6.2个百分点;但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仍较小,占比仅为8.0%。
(六)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速领跑
广西是国内知名的微型汽车和客车生产基地,汽车产业发展基础雄厚。近年来,我区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整车生产能力初显规模,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桂林客车、华澳客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格局已经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不断提高,涉及动力总成系统、电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等;打造了柳州、桂林、贵港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5-2018年,全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6%,年均增速排在各产业第一位。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2.4%;但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仅为2.4%,产业规模仍较小,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也仅有29家。
(七)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我区节能环保产业涉及企业多、领域广,涉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领域等,包括金属废料加工处理、非金属废料加工处理、节能型变压器、水污染防治设备、污水处理等多方面,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梧州、贺州等地,代表企业有柳钢、博世科环保科技、君泰福、绿城水务等。2015-2018年,全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涉及企业从2015年110家发展到2018年163家,增加值增速由14.2%提高到32.4%,年均增长20.7%。2018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为22.3%,仅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增长速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并位居第一。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看到初步的成果,但仍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经济总量仍偏小
2015-2018年,我区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企业从347家发展到74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4%提高到13.9%。虽然企业数和比重均有所提高,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几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与我区的传统工业相比,经济总量仍偏小。从传统工业看,2018年,以食品产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与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与皮革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9.0%;高耗能产业占比为42.1%;消费品制造业占比为22.8%。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结构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四个产业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超过八成,而我区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三个产业占比仅两成,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更是微乎其微。
(二)高端产业涉及不多,代表科技前沿的新兴产品缺乏
近几年来,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果,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但仍存在高端产业涉及不多,新兴产品缺乏的问题。分产业看,2018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国家目录里的行业我区大部分都有涉及,但是自主品牌少,以代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高端装备制造业中机器人、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铁路高端装备等高端领域仍属空白;新材料产业中石墨烯前沿材料仍未从科研阶段形成生产力;生物产业中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未涉及;新能源汽车整车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少。从产品看,201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5种主要工业新产品中,广西仅涉及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等,而代表科技前沿的石墨烯、工业机器人、动车组、光纤、光缆、服务器、3D打印设备等均未涉及。
(三)研发投入少
以2017年为例,全区开展研发(R&D)活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95家,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35.8%,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自主创新研发活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1.1%,仅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持平。R&D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三个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在研发方面支出较少。
五、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标我区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结合未来5G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石墨烯、合成生物学等科技发展前沿,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政府层面,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大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有发展潜力的瞪羚企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从高校科研院所层面,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技术向生产力转换,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从企业自身层面,鼓励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鼓励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者研发团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研攻坚工作。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业集聚发展。集聚发展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的有效路径,以打造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我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机械产业、汽车产业、冶金产业、有色产业、建材产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医药产业也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产业形成的基础上,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信息化、高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发展。加快产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客户名单,把握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金融需求;推动实施差异化监管,适当提高不良容忍度;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的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等,为不同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