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七十载 八桂大地展新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19-10-02 18:45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11日广西全境解放,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告成立,掀开了八桂大地发展新的一页。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砥砺前行,谱写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一、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1950年,广西生产总值只有9.40亿元,1978年为75.8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生产总值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到1981年突破1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2007年突破5000亿元,2011年突破1万亿元。2018年,广西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0352.51亿元,是1950年的2165倍,翻11.1番。1951-2018年,广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其中,1978-2018年年均增长10.0%,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人均GDP实现新突破。1950年广西人均生产总值仅51元,1978年为225元,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8590元,按当年汇率计算折合1049美元,超过1000美元的重要关口;201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41489元,是1950年的814倍。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18年,全区财政收入2790.32亿元,比1950年的0.67亿元增长4164倍,翻12.0番。1951-2018年全区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0%。

二、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在我区经济中处于主要地位,工业门类不全,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1950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为72.3:16.5:11.2,为明显的“一二三”型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广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9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8.7:36.8:34.5,开始由“一二三”型转变为“二三一”型。近几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广西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经济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基础地位稳固,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内部结构不断改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的趋势。当前全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2018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为14.8:39.7:45.5,“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就业人员构成的重大变化。1978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为80.4:10.5:9.1,2018年发展为49.3:17.3:33.4,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降低3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6.8和24.3个百分点。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加快转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活跃,第三产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

城乡结构加快调整。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城镇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奠定了基础。通过撤地建市、撤县建市、撤乡建镇的推动,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流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广西城镇化率为50.22%,比1950年的8.43%提高了41.79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前,广西所有制结构主要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外资、合资、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互补共荣、和谐共赢的发展新格局,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10523.4亿元,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大关;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8%,非公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2%。

三、生产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广西是农业大省,70年来,全区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壮大,特色优势农业稳步发展,1950-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翻了8.8番。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8年,粮食产量达1373万吨,是1950年的3.2倍;甘蔗7293万吨,1950年的171倍,占全国总量六成以上;蔬菜产量3432万吨,是全国重要的秋冬菜生产基地;园林水果1791万吨,1952年的204倍;水产品332万吨,1950年的185倍。农业供给侧改革成效显现,产业结构内部调整逐步优化,全区形成了粮、蔗、果、菜、茶、桑、菌等10大主要种养产业和富硒、生态循环、休闲3个新兴产业等“10+3”特色农业,甘蔗、桑蚕、芒果、柿子、柑桔、松脂、八角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工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不仅难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甚至连基本的消费需求也供给不足。经过70年的艰苦创业,广西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兴建了一大批技术先进、生产规模较大的现代工业企业,到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食品、有色、石化、冶金、汽车、机械、电力等产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1950-2018年,广西工业增加值总量翻了12.1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全区工业产业布局框架明晰,基本建成以“两区一带”工业为主、中心城区工业和各区县特色工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第三产业撑起半壁江山。广西第三产业走过了由小到大、从传统行业为主导向传统和新兴行业并驾齐驱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促进了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商业、交通运输业发展壮大,房地产、通信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教育、旅游、租赁和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生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产业成为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行业。2018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1950年翻13.1番;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950年的11.2%提升至2018年的45.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四、投资建设取得历史性飞跃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50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0.12亿元,1978年为9.71亿元。改革开放后,广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投资建设成果丰硕。1951-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7%,2018年广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8%。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运营南昆铁路、桂海高速等多条高速铁路和公路,建成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金桂林浆纸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西部地区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站一期投产运营,建成使用桂林两江机场、南宁机场新航站区、南宁火车东站、河池机场等一批重大设施。交通运输能力明显提升。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截至2018年,全区铁路营业里程达5202公里,比1950年的573公里增长了8.1倍,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771公里。公路里程由0.36万公里增至12.54万公里,增长33.8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8年末总里程达5563公里,县县通高速公路率达91%。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79亿吨,是1950年的948倍。民用机场数量由1978年的2个增至7个,成为民航中南地区运输机场最多的省(区)之一,2018年民航旅客年吞吐量达2766万人次。

五、开放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开放合作全面深化拓展。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截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了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参与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着力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开放发展新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新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推进,中马“两国双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南宁综合保税区、凭祥综合保税区、钦州保税港区、北海出口加工区等平台建设不断加快,对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50年的0.04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623.38亿美元,翻了13.9番。进出口市场不断扩展,与广西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80年代的近120个增加到2018年的200多个。东盟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2018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061.49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0.2%。

六、社会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广西不断推进教育发展,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义务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推广职业技术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高。2018年,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9.4%。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94.2万人,比1950年增加94.1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316.2万人,比1950年增加312.4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476.8万人,比1950年增加427.8万人。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广西的科研机构从自治区成立之初的29家发展到2017年的县级以上政府属研发机构165家,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77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7家。2017年,全区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142.2亿元,比2000年增长16倍;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市人员为3.69万人/年,比2000年增加2.39万人/年。2018年全区专利申请量4.42万件,比1990年增长67倍;授权专利2.05万件,比1990年增长68倍。2018年,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36件。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加强。广西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积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医疗卫生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950年全区仅有108家医院,到2018年达624家。1950年全区仅有卫生技术人员0.27万人,到2018年达32.09万人。1950年,全区仅有医院床位0.23万张,2018年有17.32万张。妇儿卫生保健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孕产妇产前筛查率达到86.7%,婴儿死亡率下降到3.43‰,出生缺陷发生率降到108.3/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10年提高到75.11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广西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加快基层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1950年全区仅有公共图书馆2个、文化馆19个、艺术表演团体24个;2018年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16个,文化馆124个,博物馆131个,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12个。目前全区共有5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59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末全区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56%,比1950年提高96.06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78%,比1970年提高96.48个百分点。2018年出版各类报纸5.43亿份,各类期刊0.4亿册,图书2.99亿册。

七、民生福祉迎来历史性变化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各项改革的推动下,广西深化流通领域改革,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91.59亿元,比1950年的3.31亿元增长2504倍,年均增长12.2%。消费层次不断提升20世纪80年代初,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为代表的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实现了以温饱为目标的消费结构升级。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电开始普及,实现了发展型消费结构的升级。新世纪以来,教育、娱乐、旅游、住房、汽车、通信、保健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正在经历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过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流通”的深度融合,以及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的快速兴起,电子商务进入黄金发展期,大众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智能型、健康环保型转变,居民消费更显个性化、理性化。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3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35元,分别是1978年的112倍和104倍。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2018年,全区城镇居民食品类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0.7%,比1980年的57.3%下降26.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1%,比1980年的63.5%下降33.4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和覆盖面不断扩大。2018年,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825.8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89.6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136.69万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4033.56万人。2018年,全区共有12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2.2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4.7万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民政部门资助184.1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33.16万人次。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广西坚持从解决温饱问题入手,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解决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等为突破口,相继开展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大人财物专项投入,动员全社会合力脱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100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4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8.0%下降至2018年的3.7%,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八、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当前广西建成了制糖、造纸、水泥、火电、钢铁、冶炼等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工程,节能减排攻坚战、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等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一五”时期,广西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2%,“十二五”时期累计下降18.1%,均全面完成国家下达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十三五”前三年,全区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9.7%。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50年的58.6%下降到2018年的49.7%,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生物质能源等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不断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广西突出抓环保增绿色,力推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林业生态工程全面实施,重点污染源、重点江河、城乡安全饮用水源、农村水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不断加强。201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37%,比1958年提高39.15个百分点;建成自然保护区达7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有128.5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15平方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1.6%51条主要河流97个国家及自治区级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I~III类水质)为92.8%;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良好,44个近岸海域区控监测点位水质优良比例为81.8%,23个国控监测点位水质优良比例为91.3%;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广西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八桂大地“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回顾峥嵘岁月,鉴往知来;展望锦绣前程,催人奋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西发生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艰辛的努力换来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为广西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天的广西,正阔步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坚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新发展历史起点上的八桂儿女,昂扬斗志、锐意开拓,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而努力奋进,必将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