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规模快速扩张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改革开放4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广西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经过不断的投资与发展,广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一、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采用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属于集权投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投资主体、投资来源、投资渠道、投资方式、投资决策单一化,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资金的安排使用等都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主体没有任何决策权,资金来源也仅限于财政性资金,投资过程的权责难以明确,造成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益低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原有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在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浪潮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改革方针政策,积极探讨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投资体制,实现了五大突破,即:突破了单一投资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突破了单一的财政性资金来源渠道,形成了以自筹资金为主体,国家预算内资金、金融贷款、债券、外资等其他资金为辅的多渠化资金筹措渠道;突破了单一的投资方式,形成了外延与内涵相结合的多样化投资方式;突破了高度集中化的国家投资决策管理模式,形成了投资主体决策自主化的新模式;突破了行政性指令化的宏观调控形式,形成了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市场化宏观调控形式。投资体制的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激活了多元化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促进了固定资本的形成,进一步推动经济前进式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持续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张,不断走在发展的快车道上。1979-2017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6257.04亿元,是1950-1978年投资总量的1293.5倍;年度全社会投资由1978年的9.71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0499.11亿元,增长2110.13倍。1979年-2017年全社会投资平均增速为2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全国的排位由1978年的24位提高到2017年的14位。
从发展阶段看,广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快速扩张,投资率持续攀升。改革开放前,1959-1978年广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为缓慢,年平均增速仅为5.3%;投资规模较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5.34亿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广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速扩张。1989-1998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4%,累计完成投资2983.11亿元,比1979-1988年累计完成额336.73亿元扩大7.86倍;投资率为27.1%,比1979-1988年提高6.7个百分点。1999-2008年投资年均增长20.8%,累计完成投资15861.23亿元,比1989-1998年累计额扩大4.31倍;投资率为43.2%,比1989-1998年提高18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广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速扩张。2001-2017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4%,比1979-2017年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13.17万亿元,占改革开放40年累计的96.6%,比1979-2000年累计完成的总量多12.70万亿元。期间,投资总量于201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160.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速扩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得到不断显现,有力地推动了广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广西各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协调,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重要支撑。
1958年广西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8.1:53.3:38.6,到1978年调整为6.7:64.1:29.2,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也由1958年的51.8:27.7:20.5调整为1978年的40.9:34.0:25.1。21世纪以来,广西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提升。2017年广西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6.0:35.2:58.8,与2001年相比,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提高1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下降了12.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1年下降2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完善,经济发展基础日益加强
自治区成立之初,广西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了一批重大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一举改变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状况。1978年广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3亿元,2017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6722.28亿元,是1978年的1904倍。
(一)农业投资稳步提高,基础地位得到有力巩固。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广西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推动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三农”的扶持和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1958年广西第一产业投资0.28亿元,1978年第一产业投资0.65亿元,2017年第一产业投资1202.26亿元,是自治区成立前的4294倍,是改革开放前的1850倍。1958年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为8.1%,1978年比重为6.7%,2017年比重为6%。第一产业投资总量的不断增加,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二)工业投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主导地位突显。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工业投资快速增长。1979-2017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9.7%,比1959-1978年年均增速快13.4个百分点,大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有力促进工业化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形成。2017年广西全部工业增加值7663.71亿元,比1958年翻10.4番,比1978年翻8.4番;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7.6%,比1958年和1978年分别提高14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三)交通运输业欣欣向荣,立体交通网络初现。
1959-2017年广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完成投资15006.50亿元,年均增长15.4%,比1950-1958年翻了12.3番。其中,1979-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完成投资14996.18亿元,占自治区成立以来累计完成总量的99.9%,年均增长22.6%,比1959-1978年翻了10.5番。截至2017年,广西公路总里程12.3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259公里,一级公路1442公里,二级公路12714公里,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103844公里,实现89%的县通高速公路;铁路运营总里程514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751公里,通达区内12个市和周边所有省份;沿海和内河港口年吞吐能力分别达2.5亿吨和1.1亿吨;建成民用和军用机场7个。
目前,南宁至广州、南宁至昆明等7条高速铁路,梧州至柳州、贵港至合浦、桂林至三江、南宁至百色等23条高速公路,南宁机场新航站区、南宁火车东站、河池机场等一批重大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重庆—广西钦州—新加坡)班列、中国南宁—越南海防(经东兴口岸)国际直达客运线路正式开通运营;南宁轨道交通1号、2号线地铁相继开通,3号、4号、5号地铁线路开工建设。大塘至浦北、融水至河池、桂林至柳城、隆安至硕龙、贺州至巴马(蒙山至象州段)等5条高速公路顺利开工;防城港榕木江西港点1—6号泊位工程等项目以及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来宾港武宣港区龙从作业区一期工程、梧州港中心港区大利口作业区3—4号泊位等一大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以首府南宁为核心、沿海港口为辐射点,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组成的连接周边省份和面向东盟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四)社会事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广西不断加大教育、卫生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娱乐业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力度。1979-2017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中社会公共事业累计完成投资6014.76亿元,年均增长26.2%,其中2001-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5843.49亿元,占总量的97.2%,年均增长26.6%。社会公共事业投资的持续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全区的公共事业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