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2012年一季度消费品市场增速明显回落

发布时间:2012-05-18 10:46
 

2012年一季度贺州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9亿元,同比增长14.73%;批发业实现商品销售额51.02亿元,同比增长11.14%;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23.93亿元,同比增长13%;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27亿元,同比增长11.25%;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6亿元,同比增长23.47%。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及特点

1、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2.16个百分点,在全区排第十三位,比全区增速低1.77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一季度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9.9%,而上年同期增速为37.39%。按月份来看,3月份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仅增3.03%。 由此可见,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今年贺州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比去年有明显回落的趋势,增长速度逐步从高速转入平稳运行的区间。

2、从四大行业情况看

批发业增幅同比回落49.75个百分点,增速回落较大。受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房屋销售成交量下降,房地产企业库存增加,制约了企业的扩建速度,从而影响了钢材等建筑材料的销售。从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情况看,一季度全市与钢材销售有关的商品销售额同比降55.24%。

零售业增幅同比回落11.57个百分点。2011年国家取消了刺激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如:汽车下乡补贴、汽车节能惠民补贴、车辆购置税补贴;今年油价突破8元/升大关,使不少欲购买汽车的用户继续持观望态度。同时,随着家电以旧换新优惠政策的退出,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消费品销售出现大幅下降。从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情况看,一季度全市汽车零售额同比降6.15%,家用电器零售额同比降18.78%。

住宿业增幅同比回落10.11个百分点。部分宾馆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又恰逢春节期间,大部分外地客商回家过年,使得客源锐减。

餐饮业增幅同比提升9.47个百分点。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餐饮、休闲娱乐消费已成为消费热点,商务活动、婚庆喜宴,朋友聚餐为餐饮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规模化、特色化以及连锁等现代经营方式的出现,增加了餐饮业的影响力,满足了人们对餐饮消费的需求,推动了行业快速增长。

二、当前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偏低,“限上消费品”结构失衡。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60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83%,在全区各市中处于较低位置,对本市消费品市场增长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按商品用途分,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零售额吃类商品占24.92%, 穿类商品占4.92%,用类商品占 63.71%,烧类商品占 6.45%。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经营品种过于集中,如汽车和家用电器占分别占用类商品销售额的45.93%和24.69%,而家具及建筑装潢材料比重几乎为0,一旦占比大的行业出现下滑,那对本市的经济就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这反映出贺州市消费品市场的严重偏向,不利于贺州市消费格局的合理发展。

2、居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虽然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教育、住房、看病、上学等方面的支出快速增加,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难以跟上相关方面支出的增加程度,使居民收入仍处于相对低水平状态,物价的快速上涨制约着居民用于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性支出。

三、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对限额以上企业实行必要的监督。市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本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监督调查,了解企业在直报中有无瞒报现象;责任到人进行企业直报催报工作,确保百分百的直报上报率,并及时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好源头数据的质量关;加大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排查力度,对达到限额标准的单位及时入库,纳入限上统计范围,对还未达到标准但有发展潜力的单位,进行重点培育,为下一步纳入统计范围做准备。

2、培育和扩大新型消费领域。消费热点在引领消费升级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住房、汽车、通讯等可以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这些消费热点已经成熟,新的消费热点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广泛的大众效应。为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必须努力培育和保护新的消费增长点。根据资料显示,自2009年至2011年,消费者去超市和商场的人数趋于平稳,而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比例却不断增长,2011年全国电子商务在零售总额中占5%。所以鼓励企业开办网上商城,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拓展销售方式,拓宽消费领域,适应消费升级转型。

3、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我市农村人口比重大,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加快扩张消费品市场容量的根本点与着力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则是其主要根源。因此,在国家取消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下乡和汽车购置税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后,要结合实际,尽快出台一些惠民生、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来激发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可以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本地非农就业和回乡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继续扩大和完善对农业生产"直补"来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加快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提高农村市场活跃度,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使农产品能够及时、便捷的进行销售,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村消费市场。

4、认真落实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既定政策措施,切实把物价水平降下来。首先要控制好食品价格,让居民降低基本生活支出,缓解基本生活成本过快增长的压力,重新提振对高档耐用品消费的热情,恢复追求高品质生活消费的信心。其次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种手段营造各种形式的节庆气氛,积极配合商家开展促销活动,为消费品市场聚集人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消费,从而达到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5、切实抓好限额以上企业的扶持入笼工作。当前统计数据显示,全市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低,仅为13.83%,与全区28.42%的比重相比,占比不及全区的一半,这对本市国民经济核算不利,也没有客观反映本市实际情况。要提高限额以上企业的总量和比重:一是各县(区)要加大力度做到应统尽统,将达到限额以上条件的批发零售业企业、住宿餐饮业企业及时纳入统计对象;二是抓好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培植一批新增限上企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