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 大力推动青秀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南宁市青秀区生产性服务业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各类市场主体的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主要包括: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生态环保和环境治理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其实质是在生产力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专业化服务,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赋能效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关键动力源。对青秀区而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破解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一、青秀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青秀区作为南宁市经济核心区,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初具规模,根据青秀区统计局自行测算,2024年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593.9亿元,占GDP比重39.3%、占第三产业比重43.9%。
(二)发展亮点
1、产业集聚效应显现。青秀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金融和商务服务领域,两大行业合计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约65.7%。着力打造东盟商务区金融集聚区、金湖广场-民族大道金融集聚带为核心的金融集聚空间布局,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入驻。拥有南宁市三分之一的市场主体,是广西商务活动最活跃的城区,形成东盟商务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2024年规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134家,合计完成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同比增长35.1%。
2、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突出。2024年,青秀区成功引进哈啰出行、所见所得、泡芙传媒等头部企业,服务南宁康恒、新宁铁等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华为广西区域总部正式启动运营,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接近260亿元,增长18.5%。
3、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青秀区低空经济实现四个全区“首发”——出台首个县(区)级低空经济方案,打造首个低空经济孵化平台,落地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开启首批无人机物流运输航线;引进优质低空经济项目22个,万航星空、智都科技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无人机上中下游企业占全市三分之一,低空产业链加快成型成势。
(三)发展趋势
1、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集聚和专业化提升。青秀区全力推动研发设计、商贸物流、科技服务等行业做大做强,力争2025年打造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2个,培育营收规模超20亿元企业4家。
2、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青秀区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力争2025年完成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45家,新增自治区级创新平台3家。聚焦新能源电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产业加快出台人才新政,力争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深度挖掘“低空+”多场景应用,力争新开辟10条以上低空商业应用航线,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
二、青秀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生产性服务业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先进地区相比,青秀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青秀区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50%,与广州(占比58.3%)等国内先进地区,以及国际衡量水平(以“两个70%”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仍有一定差距。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业发展失衡,三产大而不强。一是传统行业比重较大但增长乏力。青秀区第三产业中,生活性服务业比重高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占第三产业比重约56.1%,且以房地产业、商贸业、非营利性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为主。近年来,房地产市场规模缩减,商贸业增长也均处于较低水平;非营利性服务业形成的经济效益有限,2024年非营占第三产业比重达23.4%,对于三产贡献率只有17.6%。二是高技术行业体量小,高附加值企业少。2024年青秀区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企业共有45家,仅占规上企业数量的2.5%;合计完成营业收入仅占青秀区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17.1%。三是“百花齐放”的产业效应没有形成。近三年金融业占青秀区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达到20%以上,得益于国家宏观金融调控政策,金融业年均拉动城区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而其他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行业则未能实现稳定的增长拉动。多种因素叠加下,城区第三产业整体“虚胖”,大而不强。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协同不足。2022年前后,青秀区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工业发展实现了实质突破,2024年工业增加值增长76.6%,但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增长4.7%。从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看,2023年青秀区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仅有6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8%,R&D经费支出仅0.4亿元,在南宁市6个主城区中数量最少、占比最少、支出最少。生产性服务业未能有效嵌入制造业链条,目前新能源电池产业主要集中在锂电池制造领域,上游的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和下游的整车装配等仍是空白。在其他领域,如建筑业新材料研发设计和推广应用等产业链条也没有形成。
(三)生产性服务供给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匹配。部分行业存在低端同质化竞争,如:物流企业多集中在仓储运输环节,缺乏供应链金融、智慧物流等高端服务;科技服务机构以基础技术咨询为主,缺乏全链条创新支撑能力。生产性服务业成果应用方面,虽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逐步应用,部分企业实现了智慧化管理、提升了生产效能,但中小型服务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率较低,多数企业仍依赖人工操作,生产效率提升有限。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及对策建议
青秀区在新能源、低空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十五五”期间,应强化规划引领,夯实平台基础,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企业转型需求为导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学习先进经验,统筹规划科创产业发展。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对标上海浦东新区,制定《青秀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科技服务、数字经济的五年发展目标。服务东部新城提速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价值链延伸。二是强化平台孵化,加强科创领域发展。参考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模式,以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依托,整合研发机构、孵化器、加速器资源,建设科创综合体,打造“青秀科创谷”。借鉴苏州工业园“大院大所”模式,引进高校研究院等单位在邕设立分支机构,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
(二)强化产服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多层次渗透和深度化应用。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并将有关业务独立核算。搭建政商平台,降低招商成本,促成“电池生产+共享电动车”等跨领域优质龙头企业“强强联合”。
(三)强化惠企服务,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一是充分发挥青秀区金融密集优势,聚焦科创企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难点问题,深化金融服务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服务业。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探索“风险补偿+贴息贷款”模式,发展风投创投、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业态。二是充分发挥青秀区人力资源服务业优势,聚焦科创高端人才短缺问题,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作用。三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制度,优化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供给,扶优做强优势企业。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