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百色七十年 展现老区奔小康--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色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19-10-16 10:52 来源:百色市统计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色起义90周年。7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百色市各族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砥砺奋进,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温饱不足正阔步走向全面小康,百色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各项事业跨越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取得重大进展

70年来,百色市国民经济呈现较快增长态势,经济从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进转变,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到工业为主导再到服务业为引领的产业结构,全市总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从1950年的1.15亿元,提升至2018年的1176.77亿元,增长了1022倍,实际年均增长8.7%,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随之增高,人均GDP由1950年的70元增加到2018年32170元,突破3万元大关,增长了459倍,年均增长9.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步伐不断加大。

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升。1952-2018年,财政收入由1952年的0.09亿元提高到2018年145.87亿元,增长了1660倍,年均增长11.5%;人均财政收入由1952年的5元提高到2018年3988元。

三次产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由农业大市转为工业强市、升级版服务业优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0年的86.1 :3.5:10.4调整为2018年的16.6:47.9:35.5,产业结构由“一、三、二” 优化为“二、三、一”,改变了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格局,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较为稳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第三产业正在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提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由1978年的10.3:35.0:54.7调整为2018年的0.9:26.1:73.0。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已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新工业基地迅速崛起,生态铝示范基地初步建成

百色市紧紧抓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百色发展为广西新工业基地的新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以铝为主的优势产业,推动“铝二次创业”,实施“再造一个工业百色”等重大部署,百色成为国家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铝产业为主导,电力、水泥、建材、石化、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全部工业总产值比1950年的0.083亿元增长了1.44万倍,年均增长14.2%;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53万倍,实际年均增长12.4%,占GDP比重从1950年的2.6%提高到2018年的38.9%。

工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在铝工业的强力带动下,电力、煤炭、石化、冶金、建材、制糖、林纸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已初步形成铝工业、石化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等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相得益彰的产业集群的雏形,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已形成年采选铝土矿1800万吨、年产氧化铝840万吨、电解铝167万吨、铝加工280万吨左右的生产能力。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铝产业总产值占53.8%、电力占14.1%、石化占6.4%、冶金占5.6% 、建材占7.9%、食品占3.5% 、机械占1.3%、造纸与木材加工占5.1%。主要产品产量迅速提高。氧化铝产量816.77万吨,比1996年增长35.5倍, 电解铝产量143.23万吨,比1997年增长11.9倍,水泥748.33万吨,比1978年增长78.1倍,发电量206.02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167.8倍,成品糖29.85万吨,比1978年增长9.1倍。

生态铝企业发展迅速。2018年,大企业加速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活力不断增强。百色市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类企业(铝土矿、铝冶炼、铝加工等企业)58家,石化产业类企业50家,冶金产业类43家,建材产业类18家。全市工业总产值达亿元以上企业有141家,其中:产值达4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2家。随着中铝广西分公司、华银氧化铝工程、靖西信发铝、百色银海铝等一批铝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铝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其中:广西信发铝电有限公司形成采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的铝产业链,百矿集团形成煤-电-电解铝(配套碳素)-铝加工的铝产业链集团。2018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8.3%,对工业经济贡献率81.4%,拉动工业经济增长9.2个百分点。实现了从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重大转变。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百色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全国“南菜北运”基地、“中国芒果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沙糖桔之乡”、猕猴桃产地,全市已形成了以粮食、水果、蔬菜、甘蔗、桑蚕、烤烟、茶叶、中药材、油茶、坚果等为主导产业。农业总产值从1950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7.07亿元,增长了278倍,实际年均增长5.3%。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百色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基地,田阳香芒、百色红茶、凌云白毫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8年芒果面积、产量跃居全区第一,蔬菜、水果和甘蔗位居全区前列。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8年,粮食产量109.65万吨,是1950年的3.4倍,甘蔗产量257.29万吨,是1978年的7.2倍,园林水果产量122.23万吨,是1978年的137.8倍,水产品产量12.95万吨,是1978年的70.9倍。

四、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全市坚持把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着力抓好旅游、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占比明显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明显增强。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18.11亿元,比1950年增长9355倍,比1978年实际增长366.8倍;占GDP结构比例为35.5%,比1950年提高25.1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16.9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交通邮电业发展壮大。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17831公里,是1950年的33.2倍。其中高速公路702公里。邮电业务总量145.4亿元,比2002年增长26.1倍,年均增长22.9%。移动电话用户341.1万户,比2003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9.2%。

五、投资较快增长, 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百色市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薄弱等发展瓶颈,千方百计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投资总量稳步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比1978年增长936倍,年均增长18.7%,较2002年撤地设市增长8.3倍,年均增长14.9%。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建成或投产了百色水利枢纽、平果铝氧化铝、华银铝业、靖西信发铝、靖西天桂铝业、百矿铝业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南昆铁路、民用机场、承接滇桂两省高速公路重要枢纽布局、高铁从无到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百色市对外通达能力,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拉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多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百色始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加快融入多区域合作,积极开展与大区域、大企业集团的合作,中铝公司、山东信发、杭州锦江、香港益嘉诚、马来西亚新光、等一批大企业集团纷纷落户百色,百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投资热土。201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5年的1736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329383万美元,年均增长25.6%,增长188.7倍,其中出口额年均增长25.1%,增长171.1倍。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1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为1.2亿美元(全口径),比1995年增长27.6倍。

国际旅游业蓬勃发展。2018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90892人次,比2003年增长64.9倍,收入4348万美元,年均增长41%。

七、人口增长保持稳定,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2018年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420.96万人,比1978年多132.06万人,年均增长3.3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66.94万人,比2000年多25.2万人,年均增长3.15万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5.4%,比1978年末提高18.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7.1%,比2000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

八、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显著成果

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611元,比2000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9.74%。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家用轿车、信息通信产品、住房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从2005年的33.26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5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86元,比2000年增长9.4倍,年均增长13.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98.99亿元,比1979增长881倍。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018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9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03.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59万人;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1.7万人。

九、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教育事业上新台阶。通过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2018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99.8%;初中阶段入学率 98.8%。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163所,专任教师14789人,在校生24.9万人;小学472所,专任教师18700人,在校生33.5万人;普通高等学校6所,专任教师2810人,在校生5.7万人。

科技实力节节攀升。2018年,百色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8456.8万元,比2002年增长14.3倍;2018年末,全市有效专利达258件,比2002年增长3.6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0.52件。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6%和98.9%。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随着医疗救助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初步形成。全市医院、卫生院机构从1950年的13个增长到2018年的211个,增长15.23倍,年均增长4.18%。卫生机构床位数从1950年的165张增长到2018年的18848张,增长113.23倍,年均增长6.83%。卫生技术人员从1950年的134人增长到2018年的22786人,增长169倍,年均增长7.85%。

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沼气池建设取得辉煌成绩,森林覆盖率也从2002年的55%提高到2018年的70.6%,提高了15.6个百分点。

十、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撑起时代的重托

通过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强调解放思想,激活农村经济活力,1980年~1985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269万人减少到23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9.4%下降到78.8%。但由于百色整体经济水平滞后,扶贫工作任务仍极为繁重。随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内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农村经济不断改革的同时也加大推进扶贫力度,全市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5年末全市贫困人口由 236万人减少到6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8.8%下降到25.4%,减少了53.4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新一轮脱贫攻坚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以及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市制定和落实了“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50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规划,加快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和教育扶贫,组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而使全市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新突破。2018年贫困人口已减少到19.4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