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厚植八桂大地 ——“十三五”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1-08-30 11:1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十三五”时期,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生态优先、生态建区,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环境治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布局、产业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一、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构建广西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广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广西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组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自治区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实施细则》《广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施方案》,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完善环境保护的规章规范体系。广西在认真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颁发了一系列地方环保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环境保护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范自然资源开发的《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保护、系统治理,政策推动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公众和企业主体的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为各级各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维护全区良好生态提供了制度保障。

初步建成全区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坚持“守底线、优格局、提质量、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建立覆盖全区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区管控体系,实行分区管控、差别准入,加快形成全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全区更快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扎实推进环境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成就斐然

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开展春季攻坚行动、夏季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秋冬季综合治理行动,持续实施大气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划定设区市秸秆禁烧区。累计淘汰472台燃煤小锅炉,继续淘汰铁合金、砖瓦、煤炭等过剩产能,15台燃煤电厂机组共8290MW实现超低排放,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断加大,2020年末达到2410.5万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45.45万辆;有效控制城市工地和道路的扬尘、秸秆焚烧污染、烟花爆竹燃放污染以及餐饮油烟排放。

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统筹推进漓江南流江九洲江钦江等重点流域保护和治理。全面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十小”企业,90%以上的工业集聚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完成1122个环境问题整治,划定334个“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区70段城市黑臭水体经过整治基本消除;漓江监测断面水质长期保持优良,九洲江、南流江、钦江等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显著,西江流域建成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取得成效,114个入海排污口均实现达标排放。

稳步推动土壤污染防治,高标准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累计完成重金属减排项目118个,完成17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河池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经验在国家层面得到推广;全区累计完成农用地安全利用面积889万亩,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实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非法转移案件逐年减少。

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重点排污企业和养殖业污染治理等重点减排项目,2020年末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近700座,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000多万立方米,城镇污水处理率96.6%,逐年提高;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5座,城镇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建制镇镇级污水处理厂覆盖率约77%。111个县(区、市)全部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3129个行政村达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要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在80%以上,90%以上的村庄垃圾得到基本治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削减目标。

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以来,广西始终把保护好各族群众工作、生活的自然环境作为重要一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并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提升,始终在全国名列前茅。

碧水清晏独树一帜9个市位列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30位城市,其中4个市位列前10,柳州市、桂林市更是高居第1、2位。优越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国独一无二,更离不开多年来对水环境的强化治理和持续保护,开展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治,漓江水质长期保持优良,九洲江粤桂交界断面实现稳定达标,南流江干流水质自2019年8月起连续达III类以上,钦江东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改善至Ⅲ类。2020年,设区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7.3%,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0.6%,近岸海域22个海水水质监测点水质优良率95.5%,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入海河流水质全面达到优良。

空气质量持续向好。2020年空气质量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进一步提高到97.7%,排全国第6位,14个市空气质量100%达标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排全国第9位,14个设区市均低于30微克/立方米,实现全面达标。县级城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等6项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均达标,空气质量达标。

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随着城镇化发展及城市人口集聚,噪音日益成为困扰城镇居民的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区城市区域昼间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较好水平。2020年,南宁、桂林、北海、防城港、钦州、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等10个设区市市区域昼间声环境质量达到“较好以上等级”,占71.4%;柳州、梧州、贵港、玉林4个设区市为“一般”水平,占28.6%。14个市道路交通昼间声环境质量等级为“好”的城市占50.0%,“较好”的城市占50.0%,无“一般”、“较差”和“差”的城市。

四、生态保护和建设展现蓬勃生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增强公众对优美生态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逐年提高。全区涌现一批绿色发展样板,每年均有地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截至2020年,上林、蒙山、凌云、三江等9个地区先后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邕宁、金秀、龙胜等3个县(区)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44个县、521个乡镇、2763个村获得自治区级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命名首府南宁连续三年获评“美丽山水城市”,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和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建设深入推进,成为国际知名的宜居康养胜地和世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柳州融安石门仙湖旅游景区、钦州浦北石祖禅茶园、梧州蒙山天书峡谷生态旅游区、百色平果芦仙湖景区、桂林全州安和龙井生态旅游区、钟山百里水墨画廊生态旅游示范区、贺州富川秀水生态旅游区、南丹丹炉山生态旅游区等一批旅游景区评定为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

广泛开展保护区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广西已建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2017—2020年连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广西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湿地、沿海红树林和野生动植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20年,广西共建成自然保护区78处包括广西银竹老山资源冷杉保护区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6、市级自然保护区3、县级自然保护区6,保护区总面积125万公顷;建成地质公园24处,包括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1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2处;建成国家森林公园23,国家湿地公园24处,国家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海洋公园2处,国家石漠公园2处

生态系统物种丰度位全国前列。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优势,且向来致力于在保护这一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广西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灌丛、湿地等;淡水生态系统主要有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库塘生态系统等;海洋生态系统有潮间带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广西已知野生维管束植物9494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3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70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101种,其中I级重点保护31种、Ⅱ级重点保护70种。已知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居全国第二位,广西特有54种,其中属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东黑冠长臂猿、白头叶猴、黑叶猴等25种;属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猕猴、冠斑犀鸟等147种;列入IUCN受威胁物种158种,其中极危等级11种、濒危等级40种、易危等级63种、近危等级44种。另有昆虫5876种,近岸海域海洋浮游植物190种、浮游动物114种、大型底栖生物157种。

国土绿化行动屡结硕果广西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通过实施绿色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和沿海防护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村屯绿化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发展森林生态建设,人工造林面积居全国第一。2020年,广西森林覆盖率62.5%,连续年居全国第三位森林面积1485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位。森林碳汇能力居全国前列,植被总碳储量超4亿吨,活立木蓄积量9.3亿立方米综合植被盖度82.8%,植被生态质量正常以上区域占98.5%,均呈逐年提高趋势。现有公益林面积545.2万公顷红树林面积9330.3公顷,居全国第二位

五、跨域治理合作与宣传展现广西智慧

跨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协同推进。展粤桂两省区联合执法、多部门联动执法,有效打击跨省非法转移、处置和倾倒废物行为。建立健全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和应急联动机制,分别与粤、湘、滇、贵等周边省签订跨界水污染联防防控协作框架协议粤桂两省区九洲江流域污染联合治理成功实施,逐步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

环境保护领域国际合作逐步加深。先后与泰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代表加强友好交往,拓展环保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建立中越环境治理和应急联动机制,联合防范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和边界水污染;参与亚洲开发银行主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示范项目二期建设,开展广西中越边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能力建设;加强与马来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环保技术和产业交流,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以及沿海、沿江城市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经验数据的信息共享;开展与东盟国家环保技术转移活动,拓宽中国—东盟环保技术转移对接渠道。

环境保护宣传氛围日益浓厚每年在“4•22”世界地球日、 “6•5”世界环境日,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等主题,积极组织开展街头环境宣传、环境咨询、知识竞赛、环保专题讲座、电视讲话、新闻发布会、座谈会、体育比赛等各种宣传活动。通过广西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全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广西活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环保公众开放日等平台,“多彩生物·美境广西”为主题的大型环保科普宣传体验活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以 “世界湿地保护日”“爱鸟周”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等为契机,组织开展全区范围的野生动物保护大型宣传活动。整合多种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不断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公众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