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彰显韧劲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2022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读

发布时间:2023-03-31 16:04 来源:自治区统计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武央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有效应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区经济运行承压前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近日,《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用笔笔数据、张张图表全面翔实地记录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

一、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发展韧性持续彰显

2022年,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全区上下全面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迅速制定出台195条政策举措,逐月逐季开展经济运行分析研判调度,全力以赴推进“稳中求进攻坚年”各项工作,打好“十场攻坚战”,全区经济克难前行,恢复态势总体稳定。

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初步核算,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2.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3.2%、2.0%。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稳就业取得扎实成效。2022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8.4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8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84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全区农民工总量1314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本地农民工426万人,增长2.4%。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连续三年获国家考核A级等次,农民工就业得到有效保障。

产业发展步伐稳健。农业生产稳中有进。2022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其中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三年实现总产、面积、单产“三增长”。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6.9%。服务业逐步恢复,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交通强区建设迈出新步伐。2022年年末全区高速公路里程8271公里,比上年末新增923公里,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年末铁路营业总里程5337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21公里。信息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电信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23.7%,新建成5G基站2.4万座,5G用户数排西部第二位,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设区市均达标“千兆城市”的省份。

二、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协调发展持续改善 

在推动经济恢复回稳的同时,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产业调整稳步有序。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2022年全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8%。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5.6%,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增长42.0%,均明显快于全部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加快增长。全区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0.9%,高于全部投资40.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0.8%,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1.5%。 

城乡发展稳步向好。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65%,比上年末提高0.57个百分点。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乡村环境和谐美丽。所有行政村均建立村规民约,342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量排全国第十位。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乡镇5G网络、建制村快递服务基本全覆盖。

区域经济活力彰显。深入推进强首府战略、北钦防一体化、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区域经济布局继续优化。2022年北部湾经济区、左右江革命老区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3.3%、4.6%,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4、1.7个百分点。

三、对外合作纵深推进,开放发展优化升级

全区上下着力推进全方位开放发展,充分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积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不断展现新作为。

开放要素持续积累。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开工建设,扎实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进北部湾港扩能优服,海铁联运班列辐射范围不断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在边境和西部省份保持第一,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入驻企业、中国—东盟金融城入驻金融机构(企业)稳步增加。

对外贸易继续攀升。2022年全区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6000亿元,由1月份下降31.1%转为全年增长11.3%、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主要贸易方式较快增长。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进出口分别增长52.9%、12.5%、3.4%。边民互市贸易额居全国第一。

市场开拓力度加大。2022年全区对东盟进出口2811.13亿元,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2.6%。对新兴市场进出口较快增长。对拉丁美洲、中东、非洲进出口分别增长13.3%、441.2%、35.1%。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53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出口2334.38亿元,增长31.9%。

四、改革创新加快实施,发展动能有效释放

全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大力激发创新活力,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

市场主体活力彰显。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推动政策“一站式、无障碍”直达企业、“免申即享”,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2022年全区新登记市场主体73.41万户,比上年增长11.3%。年末全区实有市场主体430.2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5%。各项金融政策精准发力,突出保障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累计投放“桂惠贷”3349.19亿元,惠及12.33万户市场主体。

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年安排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4565项,比上年增长6.0%。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高到54.8%,资助经费6.37亿元。其中,重点研发计划经费1.53亿元,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经费1.55亿元,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经费2.69亿元,自然科学基金0.60亿元。

新动能增势良好。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9.2%,光电子器件增长72.2%,集成电路增长78.4%,锂离子电池增长14.5%。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5.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事业稳步提升

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关切,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2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8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7%,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28:1,比上年缩小0.0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7,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2022年末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分别达到116个、125个、155个。全区共有7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14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8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45%。

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2022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34502个、34.17万张、41.5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90个、2.25万张、2.12万人。

六、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全区上下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强化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推行湾长制,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

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22年全区新增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9.1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89.9千公顷。年末全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能力633.98万立方米/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地率35.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3平方米。

生态优势持续巩固。2022年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2%、排名全国第二位,7个市进入全国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前10名、柳州市居全国第一。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4.5%、居全国第二。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丰富度居全国第三。

回首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来之极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展望2023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存在,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我们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抵御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实际行动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