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2016年经济发展缓中趋稳,结构调整亮点纷呈
——从GDP角度看玉林市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近年来,玉林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新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从核算的角度,对全市经济结构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GDP总量超“1500亿”,继续保持全区第四位
初步核算,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1553.9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8.1亿元,占全区比重的9.9%;第二产业增加值665.1亿元,占全区比重的8.1%,工业增加值521.1亿元,占全区比重7.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610.7亿元,占全区比重的8.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相对较小。
2016年GDP总量继续保持全区第四位,低于南宁、柳州、桂林。分行业来看,第一产业总量继续保持第三位,第三产业总量继续保持第四位,第二产业总量排第五位,排位比2015年后移1位。工业增加值总量虽然继续排第五位,但和排第四的梧州差距由2015年的63亿元扩大到2016年的108.1亿元,和排第六的百色差距由2015年的76亿元在缩小到2016年的12.4亿元2017年,工业增加值的总量由陪百色市赶超的可能,总量排位有后移的趋势。
(二)增速完成8%,发展后劲足
2016年全市GDP增长8%,增速已经连续三年个位数增长,但速度连续三年在全区分别排名第六、第三、第七位,经济呈现较大的发展潜力和韧性,稳中向好、长期趋优的基本面没有变。在广西西江经济带中,2016年增速仅低于贺州0.1个百分点,高于其他5个市;但在北部湾(4+2)中,增速仅高于南宁,和北部湾其他四市的发展仍有一定差距。
分行业来看,第一产业增长1.7%,第二产业增长9.6%,第三产业增长9.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高于全区2.2个和0.6个百分点,与十四个地市比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全区均排第六位,其中第三产业增速排位比2015年前移3位,比2014年前移1位,第三产业增速自2012年首次高于全区。
(三)第三产业发展呈多元化。
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业、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为7.5%、5.1%、5.3%、5.1%、8.6%,房地产业占GDP比重的4.7%,已由以往的批发零售业、交通等传统行业为主逐步发展为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传输、商务服务、旅游业等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并存的发展多元化格局。虽然全市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仍主要需靠工业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但在工业的稳定发展过程中,三产业随之兴起和壮大,同时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呈现多元化。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增速波动大
从县(市、区)发展的情况来看,总量最大的玉州区比总量最小的福绵区大292.7亿元,相当于5个福绵区的总量;增速最高的县增长10.5%,比增速最低的县(6.0%)高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最大的县比最低的县大28.4个百分点,区域化发展不平衡;而且季度间增速波动大,2016年,增速波动最大的县增速最高的季度与增速最低的季度相差3.6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成效
(一)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近年来,全市以“三个年一活动”为抓手,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总量持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改善。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由2010年的20.4:44.4:35.1调整为2016年的17.9:42.8:39.3,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与2010年比提高4.2个百分点,在全区14个地市中三产比重仅低于南宁市和河池市,2016年三产占GDP比重自1998年起历史最高。
——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突出。2016年,玉林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7%,较2015年提高6.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呈提高趋势,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则由2015年的61.7%回落到2016年的52.65%,对GDP的拉动力减弱,也反映了工业领域去产能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内在反映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内生动能的转换和财政税收的转移等一系列问题正在悄然变化。
(二)各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优
——工业转型发展,进入调整期
八大产业总产值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2016年,全市八大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4.1%,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8.8个百分点,其中医药食品产业增长28%,有色金属业增长16%,新能源产业增长473.8%。
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2016年,全市36家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8.84亿元,同比增长9.52%,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4.28个百分点
——建筑业对经济的拉动逐年提高
2016年末,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44.0亿元,比2008年净增115.4亿元,是2008年的5倍,自2008年开始,连续9年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4.7%提高到2016年9.3%。对GDP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5.5%提高到2016年的16.4%;2016年拉动GDP增长1.31个百分点,较2008年提高0.6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6年,第三产业中以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比提升较快,2016年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14.7%和17.3%,增速分别高于第三产业5.7、8.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分别为5.3%和5.1%,占比较2013年分别提高0.9、0.9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占比逐年降低。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比分别为7.5%和5.1%,分别比2013年降低0.6和0.4个百分点。
三、综合实力连上新台阶
1、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我市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市设施与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全市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7.3%,比去年同比提高个0.8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7.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约1.3个百分点。50万的农村人口从玉林土地中解放出来,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
2、人均GDP总量排位前移。2016年玉林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111元,比2015年人均GDP增加1671元,比2010年增加12100元,是2010年的1.81倍。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1%。和十四个地市相比,人均GDP的总量排第十位,总量排位比2015年前移一位。从2008年起,我市人均GDP进入1万元时代,历经5年,从2013年起进入两万元时代,有望在2018年提前实现人均GDP翻一番。
3、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市财政收入150.23亿元,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81亿元,增长7.9%,其中税收收入63.15亿元,增长10.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60.25%,比去年同期提高1.43个百分点,非税收入比重下降。从县市区的情况来看,除玉州区和博白县外,其他县市区的税收增幅均超过10%。各个区域协调增长,为全市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数字表明,在玉林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速加快,全市60%以上来自于实体产业的税收,非税收入增长明显放缓,可以说,玉林市经济成长的质量在进一步提高。
四、2016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一)规上工业稳定发展.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70.06亿元,同比增长8.8%,自2016年5月份起,增加值增速基本稳定在8.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整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截止2016年底,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33家,比2013年净增加了38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301家,较2011年净增加77家,对服务业快速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玉林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16年1-11月财政预算支出中八项支出合计增22.1%,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63个百分点。2016年1-11月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17.4%,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拉高GDP增速0.73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对稳定全市经济增速具有重大意义。
(四)房地产市场较好发展,建筑业高速发展
房地产业是最终需求行业,决定着上游众多产业的走势,对建筑业及部分工业行业影响较大。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6.16亿元,同比增长41.9%,商品房销售面积375.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建筑业增加值144.0亿元,增长15.2%
五、经济运行中的困难
(一)相关指标表明下行压力仍在
从用电量看,工业用电量增速持续低位徘徊,2016年负增长0.48%,比上年增幅下降1.08个百分点,连续12个月负增长。从税收看,地税同比负增长4.0%,比去年增速回落12.9个百分点。以上指标均表明,目前经济发展中仍面临较大困难,下行压力较大。
(二)支柱产业单一,工业增速放缓
从2016年规上工业总产值来看,八大产业产值1007.4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2%,八大产业中,机械产业和食品医药产业占八大产业总产值的67.3%,而新能源产业虽然增速迅猛,但2016年产值不到6个亿,再生资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依然空白,支柱产业较为单一,机械产业和食品医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发展。
从历史数据来看,从2005年起,玉林市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农业经济,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都在30%以上(比重最高的2011年达到38.8%),位于国民经济行业之首,直接影响全市经济的发展。2010年份工业增加值增速23.7%,成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GDP增长15.7%,同样成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自2011年开始,全市工业发展放缓,2014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进入低谷期,2014年工业增加值增长9.9%,GDP随之回落至8.4%;2016年工业增速自2002年来首次破“9”,GDP仅增长8.0%,是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工业经济发展放缓直接同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占比仍然偏低,结构仍需要继续优化
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虽然提高到39.3%,但与全国(50.5%)相比,占比仍然偏小,和全区相比,依然低于全区0.3个百分点。
一是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贡献率低。2016年1-11月全市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1.6%,全区排第八位,拉动GDP增长0.43个百分点,二是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较重。2016年,非营利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21.9%,第三产业过分依赖于财政八项支出。近年来,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财政增收困难不断加大,财政八项支出增长空间严重受限。三是新兴服务业占比偏低。金融业,k门类房地产业和营利性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在全部服务业中的占比为13.4%、2.5%、12.9%。
(四)市场主体发展滞后于经济规模扩张
玉林市大型企业特别是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偏少,发展主要依靠中小企业数量的扩张而非质的提升,导致市场主体对外竞争力不强。表现在:一是一套表单位数分布少:2016年一套表法人单位数1228家,在全区的比重仅为7.9%;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数占比仅为5.9%;资质内建筑企业家比重仅为6.4%;房地产开发企业比重仅为6.2%。二是新增(含新开业、下转上、变更纳入)一套表单位数少:2016年新增一套表法人单位数110家,占全区新增一套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仅为6.1%,其中服务业新增9家,占全区比重为2.75%,14个地市中仅比来宾、崇左、贺州的新增单位多;住宿业仅1家,占全区比重为1.9%。三是规模不大,年营业收入高的单位少。2016年玉林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十亿的企业只有2家;年营业收入超过亿不到十亿的企业有8家;
六、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时期,经济增速回落不仅是周期性因素作用,更多是结构性因素作用,在这种背景之下,全市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提质增效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玉林市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围绕稳中求进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全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动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
(一)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步伐
在大力推进玉东新区“整区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用市场化的投资理念和手段,带动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以调优结构倒逼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发展科技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发展安全农业、发展品牌农业、发展电商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工业占比小,拉动力不强,再生资源工业和新材料工业没有规上企业,是全市工业经济的“短板”,但也体现出发展空间大、发展前景好的特点。因此,在招商引资中,一方面要“依托资源”进行招商,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要拓展思路,在食品医药、机械、陶瓷、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产业链之间的延伸和耦合,使主导产业由“点状”向“块状”聚集发展,加快形成专业化分工、系列化生产、集聚式配套的产业格局,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是加快创新驱动,创优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努力培育突破性增长产业;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研发投入体系,鼓励科技型企业涉足资本市场,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同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潜力,落实创新创业有关政策,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不断开创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升级
在巩固和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新兴产业。结合全市实际情况,我们应在巩固和提高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1、将“旅游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因其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重领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是全市优化经济结构极具潜力的切入点。一要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加强连通景区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建设,规范旅游市场价格和经营秩序。二要挖掘旅游消费新热点。从城市的文化底蕴、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虑,发展个性化、特色化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商品创意研发,发展老年旅游、健康旅游等。
2、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成大产业。继续大力推进和壮大金融业,重点谋划和发展营利性服务业,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创意与文化、软件与信息服务健康养生养老、教育、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型专业市场、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大产业
3、积极培育“四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四上”企业作为拉动玉林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在开拓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上也要发挥主力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倍增的严峻形势下,政府要引导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的意识,提高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给企业创造发展电子商务宽松良好的环境,加大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寻找电商市场发展新的着陆点和促进点。
总之,全市要以提升产业层次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整合资源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做大优势产业,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玉林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关附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