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2012年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实现开门红
2012年一季度,武宣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抓改革、重投入、强基础、促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民增收成效明显。据抽样调查显示,一季度,该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3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02元,增长20.9%,实现了首季收入开门红。
一、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一季度工资性收入48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元,同比增长18.2%,占现金总收入的20.6%。
(二)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
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76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9元,同比增长21.2%,占现金总收入75.8%。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1629元,同比增长21.1%,占全部家庭经营收入的92.3%;第二、三产业人均现金收入135元,同比增长22.7%。
(三)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平稳增长。
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合计83.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7元,增长28.7%,占总体收入的比重较小。
二、现金支出情况
(一)农业生产投入不断加大。期内人均生产费用支出449元,同比增加32元,增长7.7%。其中,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426元,同比增长19.7%,农业生产支出238元,同期增加49元,增长25.9%;牧业生产支出179元,同期增加35元,增长24.3%。
(二)生活消费支出进一步增加。期内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8元,同比增加125元,增长17.1%。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17元,同比增加22.9%,衣着消费支出60元,同比增长71.4%,居住消费支出172元,同比增长8.2%,交通和通讯支出108元,同比增长1.9%,文化教育及服务支出72元,同比增长28.6%,医疗保健支出32元,同比增长14.3%。
三、拉动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工资性收入的强力支撑。一是随着农民工生产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出务工人数、收入全面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推算,一季度全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同比增长6.12%,外出务工人员从业得到的收入增长27.1%。二是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提高。今年以来,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有所变化,劳动力市场价格明显提高,农民工平均日工资比去年高出30元左右,尤其是建筑业、农业等一些急需工种上涨幅度比较明显。
(二)产业结构调整出成效。今年以来,武宣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从而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断加大生产投入力度,主要农、牧业产品增产丰收,促使农民出售更多的农产品,得到更多的现金收入。农村住户调查显示,一季度,农民人均出售糖料2287公斤,同比增长8.1%,肉猪出售0.18头,同比增长20%。
(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助推。今年以来,武宣县各地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予以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补贴,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农民的政策性转移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一季度,农民人均来自政府的各项补贴收入28元,同比增长8倍,占人均转移性收入总量的34%。
(四)主要农牧产品价格的强劲拉动。今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的共同影响,许多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持续性增长,特别是大宗作物甘蔗价值的提高尤为明显,其价格从去年450元/吨上升至今年500元/吨,每吨原料蔗价提高了50元,上涨了11.1%;其次还有生猪价格一路走高,其价格由去年12元/公斤涨至今年16元/公斤,上涨了33.33%。因价格上涨,一季度农民人均蔗糖现金收入达1143元,同比增长197元,人均出售肉猪现金收入302元,同比增长63.2%。
(五)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增长点。今年来,武宣县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步伐,有力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一季度,农村居民家庭第二产业人均现金收入35元,同比增长15.6%,第三产业人均现金收入100元,同比增长24.9%。全县二、三产业占期内现金收入的5.7%。
四、制约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
一季度,武宣县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影响农民增收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增收步伐缓慢。一方面,在家务农的农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农业生产还局限于常规的种养方法和模式,小富即安,这些人市场意识淡薄,致富无门;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技能差,大部分从事重体力劳动,待遇低,导致增收步伐缓慢。
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增收压力增大。据调查,今年的农资价格仍居高不下,尤其是农药、化肥仍有上扬的势头。农业生产成本在较高的基础上运行,从而造成农业效率下降,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三是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增收后续乏力。在该县的产业收入结构中,第一产业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92.3%,而二、三产业收入所占的比重仅为5.7%。这种结构失衡决定了农民收入增长质量不高,增速不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
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导致增收难度加大。当前,武宣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而小,企业与农户链接作用不明显,带动辐射作用不强,农民协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少而功能不完善,90%以上农户仍处于分散、零乱、各自为政的小生产状态,市场意识淡薄。农业大户少,经济能人少,对农民增收的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导致新的增收项目推广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价格不尽合理导致增收效率不高。一方面,多年来,尽管国家连续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但都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冲销,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另一方面,受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造成农业收益下降,农民从农业增产中获得的收入减少。同时,部分农资、农机价格持续走高,使农民难以承受。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壮大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农产品生产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尤其是发展以马铃薯、水果、甘蔗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带动农民走上产业化经营道路,促进农业增值增效。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继续加大对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带动全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
(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对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要从抓产业发展入手,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商业、饮食、服务、旅游第三产业,活跃农村经济,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致力于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农民务农、务工本领,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人员为重点,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定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五)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和监管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攀升,造成农业生产费用增加,效益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有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在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民在享受优惠政策待遇的同时,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相关附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