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普信息一:广西第二和第三产业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发布时间:2025-02-18 17:20

——广西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信息之一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区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次“集中盘点”。普查结果显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数量大幅增加,第三产业吸纳更多从业人员;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较快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五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营主体数量大幅度增加,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有效联动,产业基础更加夯实。2023年末,全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64.44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31.4%。其中,企业数量、占比双提升,数量比2018年末增长38.3%,占全部法人单位总数的82.5%,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经营主体数量的持续增加,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业人员规模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有效联动。2023年末,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875.52万人,比2018 年末增长16.6%,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达到509.83万人。劳动生产效率较快提升,法人单位人均营业收入74.89万元,比2018年增39.4%。

(二)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工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现代服务业呈良好发展态势。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成效显著,工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2023年,全区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41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24.4%;资产总计3.31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68.3%;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9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43.0%。制造业持续强化,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18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39.7%;资产总计2.38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 61.0%。现代服务业呈良好发展态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比2018年分别增长153.1% 、147.8%。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2023年,以无店铺为代表的零售新业态营业收入比2018年增长1.4倍,网上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零售业营业收入增长1.9倍。

(三)新兴产业逐步增强,经济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我区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和投入逐步增强,全区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278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3.7%。其中,法人单位数位居前三位的产业是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分别占21.5%、19.0%和17.9%,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28.54万千瓦,增长18.8倍;风力发电机组产量51.42万千瓦,增长107.0倍,清洁电力占比不断提升,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动能。新能源汽车产量43.6万辆,增长12.8倍。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达到606、869家,开展R&D (全称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达1129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达3.77万家。

(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建赋能强后劲。五年来,广西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保持增长,就业形势总体趋于稳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稳步提升,从业人员622.41万人,增加150.88万人,增长32.0%。新兴服务业发展为扩大就业提供更多机遇,2023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有87.99、17.00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77.8%、32.2%。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快速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2023年末,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法人单位3.47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209.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分别为0.08、0.81万亿元,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88.5%、98.9%。基础设施相关行业发展迅速,资产大幅度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 理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分别为2.37、0.83万亿元,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150.4%、157.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