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腾飞结硕果 砥砺奋进谱新章——改革开放4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发布时间:2018-12-03 09:21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掀开了广西发展的历史新篇章。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立足广西实际,不断拓宽和完善发展思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谱写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一、从一穷二白到赶超跨越,综合实力实现历史突破

自治区成立之初,广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十分弱小。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等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下,广西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不断追赶和超越,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1958年,广西生产总值只有24.5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生产总值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到1981年突破1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2007年突破5000亿元,2011年突破1万亿元。2017年,广西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0396.25亿元,是1958年的832倍,翻9.7番,是1978年的269倍,翻8.1番。广西生产总值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58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17位。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17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604.32亿元,比1958年的4.66亿元增长558倍,翻9.1番;比1978年的14.90亿元增长174倍,翻7.4番。1959-2017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3%,其中,1979-2017年年均增长14.2%

(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959-2017年,广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1959-1978年年均增长5.2%1979-2000年年均增长9.2%;进入21世纪,广西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2001-2017年年均增长11.1%,比全国同期的9.3%1.8个百分点。

(三)人均水平实现新跨越。

1959-2017年,广西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其中,1959-1978年年均增长2.9%1979-2017年年均增长8.7%1958年广西人均生产总值仅113元,197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225元;1990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元,达1066元;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8590元,按当年汇率计算折合1049美元,超过1000美元的重要关口;201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41955元,折合为6214美元,突破6000美元,是1958年的371倍。1958年广西人均财政收入仅有21元,1978年达到44元,2005年人均财政收入超过1000元大关,达到1025元;2017年人均财政收入达5357元,比1958年增长254倍。

二、从单一失衡到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自治区成立以来,广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从单一、不均衡逐步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日益增强。

(一)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自治区成立初期,农业在我区经济中处于主要地位,工业门类不全,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1958年和1978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51.8:27.7:20.540.9:34.0:25.1,均为明显的“一、二、三”型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体。60年来,广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也明显加快,广西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提升。199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8.7:36.8:34.5,开始由“一、二、三”型转变为“二、三、一”型。近几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广西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优化升级稳步推进。2017年,广西产业结构为14.2:45.6:40.2,虽然依然为“二、三、一”结构,但呈现出第一产业基础地位稳固,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内部结构不断改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的趋势。

(二)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就业人员构成的重大变化。1978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为80.4:10.5:9.1,2017年发展为49.8:17.5:32.7,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降低3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723.6个百分点。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加快转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活跃,第三产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

(三)城乡结构加快调整。

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城镇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奠定了基础。通过撤地建市、撤县建市、撤乡建镇的推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广西城镇化率为49.21%,比1958年的9.47%提高了39.74个百分点,比1978年的10.61%提高了38.6个百分点。

(四)所有制结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前,广西所有制结构主要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思路,全区非公经济发展总量提升、规模扩大、活力迸发,成为了全区经济发展主动力。2016年末,广西非公企业33.9万个,占全区企业的比重达到96.6%;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达9888.1亿元,占GDP比重达54.0%;非公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7%,在整体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三、从短缺匮乏到完备丰富,三大产业供给能力极大提高

自治区成立以来,广西农业基础日益巩固、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业稳步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带动作用趋于上升。

(一)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广西是农业大省,60年来,全区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壮大,特色优势农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58年的12.71亿元、1978年的31.01亿元增加到20172906.87亿元,分别翻7.86.6番。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7年,粮食产量达1467.70万吨,是1958年的2.5倍;甘蔗7611.69万吨,是1958年的51倍,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蔬菜产量3086.85万吨,排在全国第五位,是全国重要的秋冬菜生产基地;园林水果1701.30万吨,排在全国第四位,是1958年的185.7倍;水产品378.79万吨,是1958年的59.7倍。农业供给侧改革成效显现,2017年,广西甘蔗、桑蚕、芒果、柿子、柑桔、松脂、八角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产业结构内部调整逐步优化。全区形成了粮、蔗、果、菜、茶、桑、菌等10大主要种养产业和富硒、生态循环、休闲3个新兴产业等“103”特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区有农家乐约4800个,乡村旅游点1320多个,规模休闲农业园756个。

(二)工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自治区成立初期,广西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不仅难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甚至连基本的消费需求也供给不足。经过60年的艰苦创业,广西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兴建了一大批技术先进、生产规模较大的现代工业企业,到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打造了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建材、电力、有色金属、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等10个千亿元产业。2017年,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663.71亿元,比1958年翻10.4番,比1978年翻8.4番。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58年的23.6%1978年的30.7%提高到2017年的37.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高。2017年,全区钢材产量3271.11万吨,比1959年增长16.4万倍;水泥产量12218.75万吨,比1959年增长1.2万倍;汽车产量248.61万辆,比1970年增长8286倍;发电量1401.11亿千瓦小时,比1958年增长795倍;成品糖936.20万吨,比1958年增长239倍。全区工业产业布局框架明晰,基本建成以“两区一带”工业为主、中心城区工业和各区县特色工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三)第三产业撑起半壁江山。

60年来,广西第三产业走过了由小到大、从传统行业为主导向传统和新兴行业并驾齐驱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第三产业体系。2017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191.54亿元,比1958年翻10.7番,比1978年翻8.7番。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58年的20.5%1978年的25.1%提升至2017年的40.2%2017年,全区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8%,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新世纪以来,广西交通、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并进发展,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四、从瓶颈制约到发展引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质的飞跃

自治区成立以来,广西建设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为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1958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3.47亿元,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上新台阶,投资建设成果丰硕。1992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1000亿元,2011年突破10000亿元。2017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499.11亿元,是1958年的5907.5倍,翻12.5番;是1978年的2111倍,翻11番。1959-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9%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建成运营南昆铁路、桂海高速等多条高速铁路和公路,建成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防城港20万吨级泊位、平果铝氧化铝、上汽通用五菱、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金桂林浆纸一体化、中缅天然气干线管道(广西段)等一批重大项目,西部地区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站一期投产运营,建成使用桂林两江机场、南宁机场新航站区、南宁火车东站、河池机场等一批重大设施,全区发展条件明显改善,一批生产能力迅速形成,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三)交通运输能力明显提升。

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截至2017年,全区铁路营业里程达5140公里,比1958年的1358公里增长了2.8倍,其中,高铁营业里程1751公里,贯通全区12个设区市,通达全国16个省会城市。南宁地铁1号线、2号线全线开通运行,广西成为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首个开通地铁的省区。公路里程由1.36万公里增至12.33万公里,增长8.07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7年末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达5259公里,县县通高速公路率达89%,建制村公路畅通率达99.8%。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44亿吨,是1958年的114.7倍,万吨级泊位增加到86个,内河通航里程达5873公里,实现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目标。民用机场有7个,民航旅客年吞吐量超过2400万人次。2017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613.32亿吨公里,是1958年的123.4倍。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777.57亿人公里,是1958年的63倍。

(四)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

1958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仅为0.09亿元,2017年逼近800亿元,达799.92亿元。2017年末,全区移动电话用户438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至89.8/百人;互联网用户4772万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3629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通达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9.4%14个设区市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初步建成了覆盖区域广、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

(五)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市政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7年末,全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23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4.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9.9%,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4平方米。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柳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展现新风貌。

五、从边远封闭到全方位开放,在国家战略中地位大幅提升

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广西全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出并实施了外向型带动战略,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由昔日西南边陲发展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枢纽。

(一)开放合作全面深化拓展。

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新局面。截至2017年已成功举办了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成为了国家层面直接主办、每年一届的国家级重点展会。参与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等多区域合作,桂港、桂澳、桂台合作不断深化,“南宁渠道”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新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推进,中马“两国双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南宁综合保税区、凭祥综合保税区、钦州保税港区、北海出口加工区等平台建设不断加快,对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二)对外贸易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58年的0.51亿美元、1978年的2.69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572.10亿美元。出口结构优化升级。2017年,广西工业制成品出口占88.5%,比1978年提高35.8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42.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17.0%,分别比1978年提高27.116个百分点。进出口市场不断扩展,与广西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80年代的近120个增加到2017年的174个。东盟连续1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2017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80.77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49.1%

(三)吸引外资和“走出去”并驾齐驱。

广西放眼全球,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2017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额8.23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64.8倍。在积极吸引外来投资的同时,广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迅猛增长。2017年,广西共备案或核准境外投资企业57个(含增资和境外机构),协议投资总额22.05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17.1亿美元。其中,对东盟国家中方协议投资额8.34亿美元,对“一带一路”国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44亿美元,同比增长32.3%。投资行业主要涉及农林渔牧、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建筑等行业。

(四)国际旅游业蓬勃发展。

2017年,全年全区入境过夜游客512.44万人次,比1985年增长11倍;国际旅游(外汇)消费23.96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16.1倍。

六、从相对落后到欣欣向荣,社会和谐发展日新月异

自治区成立以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全区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一)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60年来广西不断推进教育发展,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义务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推广职业技术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高。2017年,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5.9%。普通高等学校由1958年的34所增加至74所。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86.67万人,比1958年增加85.51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300.94万人,比1958年增加279.78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463.75万人,比1958年增加133.76万人。

(二)科技事业加快发展。

60年来广西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创新型广西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机构从自治区成立之初的29家发展到2017年的县及县级以上政府属研发机构165家,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77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7家。2017年全区获广西科技进步奖项目148项,其中,特别贡献奖2项,自然科学奖20项,技术发明奖23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03项。全年全区专利申请量5695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7968件。全年全区授权专利15263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55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81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03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9.41亿元。

(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加强。

60年来广西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积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医疗卫生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958年全区仅有医院、卫生院数275个,到2017年末有1853家。1958年全区仅有卫生技术人员5.58万人,到2017年末全区卫生技术人员30.53万人。1958年,全区仅有医院、卫生院床位4.19万张,2017年末有22.41万张。妇儿卫生保健水平显著提高,孕产妇产前筛查率达到83.8%,住院分娩率达到99.8%,婴儿死亡率下降到3.5‰,出生缺陷发生率降到105.9/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10年提高到75.11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文化事业繁荣活跃。

60年来广西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加快基层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1958年全区仅有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78个、艺术表演团体39个;2017年末全区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15个、文化馆109个、博物馆132个、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08个。目前全区共有5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8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6座,广播电视台84座。2017年末全区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比1958年提高88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比1978年提高78.6个百分点。2017年全区出版各类报纸5.8亿份,各类期刊0.4亿册,图书2.9亿册。

(五)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完善。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和覆盖面不断扩大。2017年,全区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805.94万人、5173.29万人、302.13万人、388.79万人、338.58万人。年末全区共有19.1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3.9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4万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民政部门资助188.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直接救助26.5万人次。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从1980年的1920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246万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大石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七、从温饱不足到发展享受,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自治区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伴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创造了物质条件,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的改善。

(一)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60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各项改革的推动下,广西深化流通领域改革,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3.03亿元,比1958年增长734倍,年均增长11.8%,比1978年增长232倍,年均增长15.0%。消费层次不断提升。20世纪80年代初,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为代表的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实现了以温饱为目标的消费结构升级;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电开始普及,实现了发展型消费结构的升级;新世纪以来,教育、娱乐、旅游、住房、汽车、通讯、保健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正在经历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过程。

(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0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25元,分别是1978年的105.5倍和94倍,年均名义增长12.7%12.4%。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2017年,全区城镇居民食品类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3.2%,比1980年的57.3%下降2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2%,比1980年的63.5%下降31.3个百分点。

八、从粗放发展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自治区成立以来,广西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迈出新步伐。

(一)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当前广西建成了制糖、造纸、水泥、火电、钢铁、冶炼等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工程,节能减排攻坚战、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等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一五”时期,广西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2%,“十二五”时期累计下降18.1%,均全面完成国家下达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十三五”前两年,全区万元GDP能耗分别下降3.6%3.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物排放量大幅减少,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国家许可范围。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58年的56%下降到2017年的45.4%,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生物质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不断提高。

(二)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广西突出抓环保增绿色,力推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林业生态工程全面实施,重点污染源、重点江河、城乡安全饮用水源、农村水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不断加强。2017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31%,比1958年提高39.09个百分点;建成自然保护区达7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有135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42平方米;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93%的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到达标以上,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优良;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首位,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

60年峥嵘岁月,60年奋斗历程,60年辉煌成就,是党中央在广西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60年里,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大有改善。如今的广西,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阔步前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广西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懈怠、继续前进,持续营造“三大生态”、加快实现“两个建成”,为开创新时代广西改革发展新局面而努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